课本学习是最高效的系统学习方法,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个坎爬上来的,四川妹子,棒!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道德纳,以表彰她们在基因组编辑方法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作为“重写生命密码的工具”,“基因剪刀”技术又一次出现在聚光灯下。
看到两位女性榜样获奖,启函生物公司创始人杨璐菡备受鼓舞。杨璐菡就是一名“基因剪刀手”。2020年9月21日,杨璐菡博士等在Nature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 的研究论文。她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第一代可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十几头经过CRISPR基因编辑的“猪3.0”成功问世,它们是迄今为止基因编辑数量最多的动物。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并且完全消除了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可以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类体内的要求。
北大和哈佛“学霸”,多篇顶刊论文作者,世界经济论坛年度“全球青年领袖”,美国《财富》杂志“40岁以下40个科学医疗领域领军人物”……杨璐菡身上,有着同龄人鲜有的许多光环。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这位80后川妹子的故事。
别人眼中的学霸,其实“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个坎爬上来的”
杨璐菡成长于四川峨眉山市,这座小城山水灵秀。小城简单而质朴的生活熏陶出杨璐菡务实的个性。她评价自己是个非常踏实的人,并把这归因于接受的科研培训和在小城市长大的经历。
“这让我懂得谦卑,不会飘。”她说,“当我成就一个事情时,想的是下一个事情是什么。这也是我的缺点——不会庆祝成就,总想着怎样克服下一个难关。这可能跟我的成长历程有关,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个坎爬上来的。”
她自认为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一个“自律而努力”的小孩。
“小时候爸妈都很忙,妈妈身体还不好,我从小就不想让他们操心,非常努力。我学习也不是一直都很好,如果你去问我的同学,他们可能会说璐菡很努力!其实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很吃力的。”
2001年,她以峨眉山市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成都七中。
杨璐菡刚考入成都七中时,口音很重,可她偏要报名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在繁重学业、竞赛的各种压力下,她利用各种零散时间来练习普通话,终于,在高二时一举拿下校朗诵比赛二等奖。
杨璐菡从高二开始加入生物竞赛队伍。那时候作为高二学生,一年要把所有生物系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都学完,大部分靠自学。她去七中旁边的川大旁听,几乎听不懂。“但看两三遍总也懂了,这对一个小朋友的自律性和自学能力是很大提高。”她说。
放弃传统高中“批量化生产”的教育模式,选择更专更窄的生物竞赛注定是一条行之不易的路。杨璐菡参加竞赛时间较晚,后来身边同学毕业考试都过了,她还在国家队集训。从一群小伙伴一起学,到后来通过层层选拔只剩下自己,她觉得这一路“挺孤单”。
“这也让我学会怎样跟自己独处,能有毅力把一本本书啃下来。”杨璐菡说这段经历让她变得有些“无所畏惧”,愿意充分挑战自己的极限,做一些“不常规”的事情。
2004年7月,杨璐菡代表中国在第15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金牌。随后,她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
2008年,从北大生命科学和心理学双学位毕业后,杨璐菡前往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哈佛,她师从有“合成生物学之父”美誉的美国科学院与工程学院双料院士George Church教授,研究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但即便是标准学霸的杨璐菡,也因为英语太差,差点没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导师Church向委员会求情答应给她补习英语才勉强通过。杨璐菡称其为“在学术上遭遇的第一个挫折”。
不过,都说越挫越勇。杨璐菡在哈佛念博士时选择了当时已经停滞15年,看起来毫无进展,异常艰难的研究课题——异种基因移植。
这也是她好奇心、勇气 、热爱与梦想坚持下的选择。
杨璐菡也曾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说:
当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博士毕业后,我就有一个想法:我知道的越多,其实我不知道的也就越多。现在这个计算机的存储量、运算能量都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人脑的优势其实就是计算机不具备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保持好奇心,不断的探索,会让你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让你变得有竞争力。
当被问及选择这项研究是否担心毫无收获时,杨璐菡说:“世界上据统计有200万人缺失器官供体,实际人数或许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特别是在亚洲没有器官捐献传统,器官供体缺失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和医疗问题。科学家最本质的职责就是探索真理,推动社会科学进步。”
连发三篇论文,走上创业道路
2013年秋天,杨璐菡从哈佛博士毕业,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和转化医学博士学位。并开始亲手组建和带领团队,设计实验,开展异种器官移植的工作。并于同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RNA-Guided Human Genome Engineering via Cas9的研究论文。
所谓「异种器官移植」,就是指向人体移植非人类器官,这种技术目的在于缓解人体移植器官的短缺问题。
但异种器官移植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动物基因组中携带的病毒可能会传播给人类,并可能造成破坏性后果。
二是动物器官与人体之间会出现免疫和生理分子不相容的情况。
杨璐菡的论文首次将CRISPR基因编辑成功应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标志着CRISPR基因编辑时代的正式到来。
2015年,杨璐菡作为并列第一作者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CRISPR-Cas9技术在细胞内修改基因组的工作,并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他们运用一种新兴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猪基因组中可能有害的病毒基因,攻克了猪器官用于人体移植的重大难关,给全世界众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希望。
2017年,杨璐菡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Inactivation of 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 in pigs using CRISPR-Cas9的封面论文。该研究成功克隆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性灭活猪,成功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化最重要的安全性问题。这意味着异种器官移植研究迈出关键性一步。
据说,是鉴于这项成果的革命性,Science才打破惯例,一次性审稿,并提前在线刊登论文。
杨璐菡可爱的基因编辑小猪1.0“莱卡”这才登上当期的Science封面。
随后,在2018年,杨璐菡团队的「猪2.0」重磅公布,此次该团队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第二项难题——器官移植免疫排斥问题。
到2020年,杨璐菡团队题为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大规模的猪种系基因组工程)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2015年,杨璐菡和George Church共同创办了名为eGenesis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推动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她也是eGenesis的首席科学执行员。
2017年,杨璐菡和老师George Church又共同创立了杭州启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希望解决人体移植器官严重短缺的问题。
同年,杨璐菡入选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评出的2017年度“全球青年领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度该榜单上的中国名字只有两个,一是杨璐菡,另一个则是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
“我有责任力所能及地回馈这个社会”
当被记者问到从峨眉山到成都,然后北大四年,哈佛七年,这一路走来,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杨璐菡回答称:我在四川小县城长大,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80后”。对我来说,能够有机会和平台做我现在能做的事情,是因为社会给予了我很多的教育资源,我有责任力所能及地回馈这个社会。
谈到对学习的看法时,杨璐菡表示:
我觉得学习是终身的过程。学习有很多途径:课本学习,跟周围人学习,通过阅读学习,通过自我了解和自我反省来学习。对学生来说,课本学习是最高效的系统学习方法,所以不要浪费学校的光阴。
向周围人学习及拓展阅读能丰富人生阅历和扩展视野。我们每个人生阶段认识的人和读的书,都随着周遭环境和知识诉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比如说,我现在比较喜欢读政治人物的传记。一方面汲取能量,比起他们处理的事情的复杂程度,自己遇到的困难还算简单的;另一方面,他们看世界的方法和做决定的逻辑也给我提供新的思维方式。
最后,我感觉很受益的学习方法是多去了解自己。我尽量在生活中留点发呆的时间,消化自己的情绪,整合思路和信息,建立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
谈到未来,杨璐菡表示: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但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个终身的事业。
科研辛苦是一定的。但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很大的使命和压力,我们作为新一代的科学家,掌握最新的技术,希望能从前人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并且走得更远。
曾经,她认为人生就是一个迪士尼乐园,每个人都很幸运拿到一张门票。当夜幕降临,所有人皆要离开。人生就是做好攻略,看看怎样能坐更多的过山车,得到更多项目体验。
而现在,她觉得人生不是预设好、等人享受体验的迪士尼乐园,而是一块需要耕耘的田地,“你可能耕耘出一个小菜圃、一个小花园,或种出一棵参天大树。只要用心付出了,真实对待自己和人生,那就值了。有这个想法之后,我少了焦虑,从容了很多。”
那么,她人生的田地现在耕耘到了什么程度呢?
“我觉得还没成型,还在播种发芽,还在成长。”杨璐菡眼中,闪着希望的光。
编辑:隽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