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追水(自序)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追水(自序)
风流
小时候,伴着家乡清且涟猗的湾崖玩童年、读小学,爱水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稍长,便不满于那一沟细水、一汪清潭了。沿着家乡的湾崖,我追逐着流水,想看看它们最终流到哪里去。很快,就追到了一条大河——孕育了大汶口文化的大汶河。这是一条少见的“倒流河”,我们泰山地区的母亲河。它西流注入东平湖,盛满水浒故事,然后全力倾入滔滔黄河,最终淹入大海。
在水一方,总有人,有佳人,更有诗人。湘水的屈子,桃溪的陶令,春江的若虚,瀑下的李白,赤壁的东坡,溪亭的清照,还有泣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浪花淘尽佳人,淘不尽诗人。佳人淘尽,淘不尽佳人背后的诗:浣纱的西施,闭月的貂蝉,远行的昭君,出浴的玉环,还有垓下自刎的虞姬,举身清池的兰芝,还有雪芹笔下“千红一窟”的金陵十二钗……无论乱与治,战与和,朝与野,佳人总是或为礼物,或为猎物,或为宠物,或为尤物,总是刀尖上的舞者,总是“水做的骨肉”,总是历史长河中命途多舛的扁舟一叶。
追水却发现了诗。我爱上了诗人。
顺流而下,我还看到了乌篷船,凤凰城,大明湖,荷花淀……我爱上了散文。
然而,两年前我把散乱的目光与笔毫收束于散文的“万花筒”时,才明白以前曾经自鸣得意的行者歌吟,不过是门外初级“票友”的练嗓学唱。面向大海,我茫然了。
回首来路,我重读流水,得启示一二:
“水往低处流”。把姿态放低,作文更做人。
“逝者如斯夫”。短暂是开拓的影子,流下去便成永恒。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掌握了驾舟技巧,还要摸清水的脾性。
“水月镜花”。换个角度,就不是虚幻。
“水重山复”。风景就在山那边,就在绿水萦回处。
“水木清华”。全赖流水滋润。
“水到渠成”。水必须到。
“水远山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水磨工夫”。粗手玩细活儿,慢工出巧匠。
“水滴石穿”。锲而不舍,柔能克刚。
“山不转水转”。永不放弃,乐观向前。
“心清如水”。真诚到永远,“清且涟猗”。
从我的家乡军寨洼往东北看去五十里,“泰山岩岩”(《诗经·鲁颂》句)。岱顶有块“探海石”,是我伫立过的地方。
研究过《周易》的一位朋友笑着说我:你是水命。
2009年7月17日于东岳桃乡“一鹤轩”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