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衬线字体”成为高档社区标志,士绅化浪潮正在瓦解城市多样性
全文共 3081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2020 年 4 月 28 日,一位来自旧金山的年轻人 @JUDE RAW 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门牌号的照片,并配上了一句简短的文字:
“这就是士绅化字体(this is the gentrification font)”
这条推文得到了 1.5 万的转发和 13.3 万点赞,在超过 230 条评论里,来自美国各个地区的人们都在讨论同一件事:“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现代建筑的外形、颜色甚至招牌字体都长得一模一样了?”
所谓的“士绅化”(gentrification),通常指旧城区在经过开发改造之后,实现街道和商铺翻新、引入更多文化娱乐产业和常住人口变化的一系列过程。在近几年里,这样的城市翻新改造愈演愈烈。9 月 9 日,Vice 发表了一篇题为“深入研究‘士绅化字体’”(A Deep Dive Into the 'Gentrification Font')的文章,试图解答人们的疑惑。
01 ////
从一个门牌号说起,士绅化审美如何风靡
这篇文章溯源了“士绅化字体”的起源,这些相似的门牌大多都模仿自一款名为“neutraface”的字体。它出自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诺伊特拉(Richard Neutra)之手,这位生活于上个世纪的建筑师以商业建筑设计而闻名,被称为最重要的现代建筑师之一。2002 年,字体设计师克里斯蒂安·施瓦茨(Christian Schwartz)与字体设计工作室 House Industries 合作,在原版的字体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多个衍生版本,并将 neutraface 变为商业化字体。
Shake Shack 的包装袋所用的就是 neutraface。图片:《连线》
但商业化并不意味着风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neutraface”一直默默无闻地躺在字体库里。直到 2015 年,知名连锁餐厅 Shake Shack 从 House Industries 手里买下了字体的版权,将 neutraface 作为品牌的官方字体使用。凭借品牌的营销手段,neutraface 依附于只开在高档社区的 Shake Shack 一同成为了“新生活方式”的标志。当时《连线》(Wired)杂志还刊载了一篇题为“Shake Shack 如何使一款 70 岁的字体再次风靡”的报道,认为这种字体带有“复古的权威感”,令人安心。
此后,“复古的权威感”逐渐被“士绅化风格”代替。接受 Vice 采访的城市学者乔纳森·杰安·克里斯曼(Jonathan Jae-an Crisman)曾研究过城市中的艺术、文化和士绅化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无衬线字体”的流行实际上是整个士绅化浪潮的一部分。在后大萧条时期(此处指 2007-2009 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许多人抢购中心城区的廉价房屋以等待下一次地价上涨的到来,为了实现快速翻新,开发商选择了灰色调油漆和简约的装潢,以“不加修饰”和“通用性”为卖点,试图用经典字体、木材和水泥等原材料以及对手工艺的怀旧情绪,向中产阶级兜售“真实感”。
接受 Vice 采访时,施瓦茨打趣道:“这种字体已经成了豪华公寓开发项目使用的非官方的‘官方’字体,无论我在城市里走到哪里,都会出现这种字体,吸引我去买一套我永远买不起的公寓。”讽刺的是,设计的原设计者理查德·诺伊特拉却是以廉价住房的设计理念而闻名,他的设计案大多围绕着低成本的可负担住房和高质量的现代生活展开。
典型的士绅化街区。图片:彭博社
在文章中,Vice 将“无衬线字体”和常见于咖啡馆的“原木装潢”总结为“士绅化建筑”最浅显的表征,认为这些设计元素在开发商的刻意营销下成功地和现代主义美学的概念混合在一起,并扩散到了美国各地的社区。
也正是因为消费主义的注入,高级公寓的设计演化成了一种“僵尸现代主义”——这个词汇通常指陷入发展困境的现代主义设计,在出于工业化和实用性需求下逐渐失去感性表达。现在,克里斯曼用它来形容千篇一律的城市,他说,“通用性”成了城市设计的首选,导致现如今世界各地的咖啡馆和 Airbnb 客房都充斥着雷同的装修风格,这种现象成了当时代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它的缔造者正是士绅化。
于是在不断地套用和效仿之后,“无衬线字体”最终通过士绅化进程遍及全球各大城市。
02 ////
城市翻新进行时,“士绅化”为何成了一个脏字
在我们厘清字体风靡的原因后,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士绅化不只是重塑当代人审美这么简单。Vice 的文章提到,士绅化更接近一种“系统置换”的过程,它通常带来了一个街区的常住居民向更富裕人群的转变。
就在 Vice 发布这篇文章时,一项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展的社会学研究同样把目光看向了士绅化。该团队利用谷歌街景地图分析了当前全美士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华盛顿(Washington D.C.)的士绅化指标,并试图探究高度士绅化的城市对长期被监禁者归回社会的影响。在 9 月 4 日该团队公布了初期研究成果,指出华盛顿以投资为驱动力的士绅化强化了白种人的财富积累效应,进一步扩大了种族间的贫富差距。
华盛顿DC的街头。图片:Art Republic
事到如今,“士绅化”似乎变成了一个不太受人欢迎的词汇。尽管概念本身不具备偏向,但在实际情况中,士绅化意味着一个街区的原生文化氛围的更迭,它不仅关乎街道的面貌,更核心的是社区人群结构变化——中产阶级身份的新来者对社区原住民生存空间和权利的挤压。门牌号字体的变化背后,是负担不起因“升级”而上涨的租金的原住民被迫迁离家园的现实。
“士绅化是政策和市场的失败,不是一种审美风格”(Gentrification is a policy and market failure, not an aesthetic.),一位华盛顿策展人如此评价道。今年 8 月,《卫报》的一篇报道揭开了这种失败微观的一面。报道把目光锁定在纽约的法拉盛(Flushing),该地区从上世纪开始迎来了移民潮,并在此后成为亚裔、拉美裔、中东裔、欧洲裔和非裔的群居地,是最著名的种族多样化移民社区。
但在近十年里,一群投资商决定将法拉盛打造为一处新的高端消费街区,跨国资本的涌入和士绅化开发的兴起逼走了长期移民居民和小企业主,随后该地区迎来了不可阻挡的原生文化衰败。
法拉盛关门的小餐馆。图片:《卫报》
最明显的是美食摊档的变化。一位在法拉盛生活了十年的韩裔妇女接受卫报采访时回忆道,十年前她常在这里和卖菜的韩国老阿姨聊天,和朋友一起逛廉价超市 Assi Plaza:“对英语水平有限的移民来说,在法拉盛的商店购物不用害怕自己讲不好英语,这里有中文和韩文招牌。当你需要帮助时能很快找到讲同一门语言的邻居,而当你突然泛起怀旧情绪,想吃到某种家乡菜时,在法拉盛也能吃到。”
但现在这些店面全都关门了。移民夫妻开的餐馆被高端连锁中餐厅代替,廉价超市被大集团买下,街区的租金翻了三倍,许多商户离开了法拉盛,留下的为了维持生计只能拉长营业时间。在法拉盛开了 21 年餐馆的台湾移民林告诉《卫报》,这些年里,餐馆的菜单始终没怎么变过,最受欢迎的一道菜“三杯鸡”一份卖 8.5 美元,而餐馆的员工也只有三人,林还得自己担任其中之一的主厨。为了收入能赶上上涨的租金,这家餐馆的营业时间在 21 年里变了三次,最早是中午 11 点开到晚上 9 点半,后来改为上午 10 点开到 晚上 10 点,而现在,他们必须从中午 11 点开到凌晨 4 点。
林和他的妻子。图片:《卫报》
据统计,从 2000 年至 2015 年,法拉盛的餐饮店从 400 家增加到 800 家,新开的大部分是高端餐饮店。买下了超过 2.7 万坪地的纽约房地产开发商 F&T Group 表示,高端开发为的是“适应法拉盛的人群多样化”,他们将改掉当地“廉价餐饮”的标签,使其变成一种更符合时代的街区风格。
如今,法拉盛的居民们只能选择抗议。他们向城市委员会和市议员提出需求,希望更多地得到公共投资,以建造更多可负担住房、卫生设施、学校、老年人和青年活动场地,最重要的是,保住他们的工作和原生文化。
从世界各地大同小异的招牌字体到失去本土特色的高档化街区,士绅化正在以一种不被察觉的方式瓦解多样性,并在事实上成了一个“脏词”。城市学者尼尔·史密斯(Neil Smith)曾如此预言士绅化的结果:“白人中产阶级对公民社会的设想被简化为一组狭隘的社会规范,而用这套规范来衡量的话其他每个人可能都不合格”,最终,“工人阶级、少数民族、无家可归者和许多移民人群都会成为反面教材。”
至于对士绅化的抵制和抗议,依然不是单纯地反对城市更新。而是在更新发生时我们应该警惕,它究竟是否真正惠及每一位城市居民,亦或只是将城市面貌的决定权交给了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