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个子不高耳朵长,四蹄圆圆有力量,能骑能驮能拉车,像马和马不一样......”这则谜语说的是小毛驴。而今在小孩子的眼里,已经难以分辨驴、马和骡,老人会告诉他们:“驴耳朵长,马耳朵短,骡子耳朵听满疃。”
早年间,乡人多养驴,进得村来,远远就能看见每家每户门前槽头,大都拴有一头两头精壮的毛驴。它是农人的好帮手,粗活重活都能干,甚至是骡马牛不屑干的活计,比如推碾拉磨,比如老弱病残妇幼出行,多是驴子代劳。你看小媳妇回娘家,骑的多是小毛驴,少见有骑高头大马的。
自古文人雅士、神仙道士多爱骑驴。驴小巧,性善,好养活,价便宜。古画里,终南山道士钟馗出行多骑毛驴,盖因道士乃修身养性之人,不可能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这与道教的宗旨不符。
“八仙过海”之一的张果老,行为举止怪异,与众人骑毛驴不同,这位怪老头是倒骑毛驴的。《东游记》里有四句白话诗是说他的,“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读来让人茅塞顿开,这也体现了老子《道德经》中所言“反者道之动”的思想。
历史上以骑驴出名的人不少。“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诸葛亮高卧隆中时出来入去,自然是骑小毛驴代步的。清癯的诗人与蹇瘦的毛驴达成了一种默契,从而产生了诗的氛围、诗的意境。唐初白话诗僧王梵志云: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诗二首》
这就是诗人的风度,安贫乐道的心境。
杜甫一生贫寒窘迫。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权门多噂沓,且复寻诸孙。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示从孙济》
其穷困潦倒之态可见一斑。连后来的宋代文学家苏轼,都戏称他为“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穷且益坚,不改善道,他骑着毛驴到民间搜集创作素材,写出《兵车行》、三吏三别等那么多优秀的传世之作。
骑驴出行,驴背上吟诗,那种优哉游哉、潇洒闲适之态,比起骑马坐轿者更为惬意,更具无穷韵味。唐代大诗人李白兴之所至,有时也爱倒骑毛驴。宋刻本《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载,李白离开长安到华阴县,故意倒骑毛驴三过县衙,县官拦下盘问,李白醉话连篇,说什么“天子殿前,尚容我骑马;华阴县内,不让我骑驴?”其气势颇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不羁。
“苦吟诗人”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背上吟哦: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
其中“僧敲月下门”之句,他骑着毛驴来来回回琢磨,并作“推”“敲”之势,不觉撞了时任代理京兆尹的韩愈的仪仗队,“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此事传为佳话,“推敲”一词也成为传诵至今的典故。
与贾岛同时代的两位诗人不约而同,都写诗咏赞他的“骑驴”故事,王建有句“门连野水风长到,驴放秋原夜不归”(《寄贾岛》),张籍诗云“蹇驴放饱骑将出,秋卷装成寄与谁?”(赠贾岛)。而与贾岛同龄,且同是苦吟诗派代表,与贾岛并称“姚贾”的姚合,也写了一首《喜贾岛至》,“布囊悬蹇驴,千里到贫居。饮酒谁堪伴,留诗自与书。爱眠知不醉,省语似相疏。军吏衣裳窄,还应暗笑余。”记述了贾岛骑驴行吟,驴身上悬挂布囊,偶得佳句即装入囊中,这种“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的苦吟求工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被称为“诗鬼”的中唐诗人李贺,其诗作向以奇谲诡异著称,他也喜欢骑驴,他的许多诗都和驴有关。李商隐在给他作传时说:“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李贺创作了许多游仙诗,其中以《苦昼短》最有盛名,“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之句更有仙缘神姿。任公子是《庄子集释》中的人物,骑白驴而升仙,后常指超世的高士。词句意为:哪位高士像任公子一样,仙风道骨,缥缈云海间,骑着一头青灰的驴子杳然而去啊!
王安石“驴”缘很深,入仕之后依然常以驴子代步,甚至当了宰相也是一不坐公车,二不乘私轿,就是骑驴。其理由是:“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变法失败罢相之后,王安石隐居南京钟山“半山园”,出入还是骑头小毛驴,过着寄情山水、吟哦参禅的闲适生活。他曾写有两首赞誉驴子的诗,其一为:“力侔龙象或难堪,唇比仙人亦未惭。临路长鸣有真意,盘山弟子久同参。”其二为:“虽得康庄亦好还,每逢沟渐便知难。由来此物非他物,莫道何曾似仰山。”驴子的风貌、品行可见一斑。
苏轼自黄州赴任汝州路过金陵,王安石闻讯后,大热天骑驴赶赴江边看他,二人煮酒和诗,通宵达旦,畅谈甚欢。王安石还劝苏轼退休后,在金陵买几亩地住下,和他作个邻居。苏轼甚为感动,赋诗以赠:“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次荆公韵四绝》)两位文坛巨匠惺惺相惜,相互敬佩,相互欣赏,成为历史上“文人相亲”的典范。
被誉为“宋诗第一人”的陆游也是爱骑驴的“驴友”,每每出行皆骑毛驴:
徇俗不如翻著袜,爱山只合倒骑驴。
今朝更有欣然处,万里知心一纸书。
——《闭户》
骑驴的感觉天趣盎然。他入川为官,先是乘船从长江溯流而上,然后就是骑驴躜行: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道中遇雨》
雨中骑驴吟诗,悠然徐行,何等潇洒啊!骑驴读书、饮酒作诗,是他最惬意的事儿。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自嘲》
晚年陆游回绍兴闲居,或“山阴道上柳如丝,策蹇(骑驴)悠悠信所之”(《春晚自近村归》),或“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山村经行因施药》)。据说他写的“骑驴”诗词就有33首之多,诗人与驴子真是一对好伙伴,可谓难解难分也!
骑驴是文人的一种风度,于悠悠蹇行中寻找创作灵感,寻找空灵优美的诗意。而在魏晋时期,爱驴宠驴则成为时尚,成为一种浪漫情怀。那些风流名士们多喜模仿驴鸣,认为有音乐感,竞相延习,并不以为粗俗聒耳。《世说新语》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喜欢听驴叫,感觉就如天籁之音一般,他不仅喜欢听还喜欢学驴叫,每每在文思枯竭时学几声驴叫,立马就来了灵感。他死后,好朋友魏文帝曹丕参加王粲的葬礼,曹丕对众宾客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今天,我们大家就每人学一声驴叫,来为他送行吧!”一时间,葬礼上驴鸣四起。
《世说新语》又载,孙楚是当时的大文人,也是一个喜欢学驴叫的人。他有个好朋友叫王济,喜欢听驴叫。王济去世后,孙楚跑来吊丧,他痛哭流涕,边哭边道:“老伙计,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今天我再为你学一次吧。”说罢,真的学起了驴叫,还非常逼真,引得众宾客破啼为笑。为此,驴子又有“孙楚声”的雅称。
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耷是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爱驴更切。他除了在画上使用“驴”字款之外,还有“驴书”“个山驴”“驴屋”“驴汉”“技止此耳”等诸多相关题款或印章,而朱耷的耷字,也有大耳朵驴的意思。朱耷自名为“驴”,乃爱其桀骜不驯,表达这位明朝宗室没落贵族对抗清政府的自嘲和讽喻之意。
现代国画大师黄胄爱驴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文革时黄胄被诬为“驴贩子”,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放了三四年驴,他每天与驴为伍,以驴为友、和驴对话,这也为他今后创作出大量驴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笔下的驴在日后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齐名,成为人所共知的“水墨四绝”之一。
黄胄病榻上创作的首幅《百驴图》,是其出色的代表作之一,画上的这百头小毛驴,毛色油亮,或黑或灰,自有天然墨韵,加之白嘴、白眼圈、白肚皮,黑白鲜明,疏淡有致。1978年,邓小平访日时,把这幅《百驴图》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皇,此画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希望代代友好的见证。
而今,即使在乡下,驴子也是很少见了,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农人少有使役那些摇摇晃晃、慢慢腾腾的驴子,也见不到新媳妇骑着毛驴回娘家的景致了,乡间的水泥路上多是那些锃亮亮的小轿车绝尘而去。
“驴背吟诗清到骨,人间别是闲勋业”(北宋.秦观《忆秦娥.灞桥雪》)
“闲游野寺骑驴去,倦拥残书听雨眠”(南宋.陆游《排闷》)
“春驴仙客到诗家,为赏临溪好杏花。山佃驮柴出换酒,邻翁陪坐自捞虾。”(明.唐寅《题画》)
“买得青驴捷似梭,松云萝月任婆娑。还嫌踏碎娇花影,款款扶缰倩墨娥。”(明.梁小玉《驴》)
......
古代文人墨客骑着毛驴,闲云野鹤、田园牧歌似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