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八月的洞庭湖水风平浪静,澄明的天空与浩瀚的烟波辉映难辨。
水汽蒸腾在一片白茫的云泽和梦泽之间,波涛澎湃欲要撼动岳阳城。
想要渡过湖水却没有舟船,端身隐居不该在圣明时代,应引以为耻。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这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借景抒情诗。表面上是写洞庭湖的景色壮美,实际上是为了得到丞相张九龄的引荐,出来做官。有人说,直接喊话要当官,这还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孟夫子么?答案是肯定的。儒家主张,圣人当道,你还隐居山林,不肯出来为官,就是弃百姓于不顾,属于不仁不义。但如果是昏君当道,那么你可以隐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就是儒家入仕的标准。现在正逢盛世,唐玄宗励精图治,最后一任贤相张九龄任用贤能,治国有方,作为饱读诗书的大诗人,自然也想为国出力。所以,他才会用一个“耻”字。太平盛世,隐居者耻,正是孟浩然心里的真实声音。如今,有一个机会可以与丞相对话,当然要主动请缨,为国尽力。又因张九龄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其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早已闻名遐迩。他们有共同的诗歌爱好,所以,孟浩然才会以诗歌的方式请求引荐。原因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当然你也可说是传闻,但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据传,孟浩然后来到长安求官,曾在大诗人王维处做客。恰遇唐玄宗前来,孟藏在床下,王以实情相告。玄宗命孟出来,并问新作。孟浩然诵“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说:“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归襄阳。因而,张九龄也不敢再举荐孟浩然。但是,张九龄没有忘记孟浩然。后来,张九龄被贬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再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末年,孟浩然因背上长疮而去世。虽然官没做成,但却留下了这么一首千古佳作,想必也是值得庆幸的事情。首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先从洞庭湖的景色特点说起:“平”、“清”。平,是说湖之广,之阔,之静,之烟波浩渺,横无际涯。清,是说湖之碧,之深,之远,之清风浩荡,心旷神怡。值得注意的是“虚”字,“虚”字往往与“有”字对立。表面看洞庭湖上白茫茫一片,什么也没有,其实内涵天地,容纳胸怀,只有虚怀若谷之人,才能看见无中之壮美。也为下文,“有”心做官,“无”人举荐,埋下了伏笔。虚无,也必须建立在“有”的基础上。正是因为洞庭湖的“虚无”,所以颔联才看到了洞庭湖的“大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多么大气磅礴的诗句,正是在涵虚的环境下才能造就这样的“大美”。一个“蒸”,一个“撼”,被人们历代称颂,写出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象,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媲美。历史是偏爱岳阳楼的,多少才子登楼赋诗,为一座名楼留下了诸多千古绝唱。其中还有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最经典的莫过这一首: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又有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它们给文人墨客提供了无数灵感与创作的空间,成就了一篇篇传世佳作,完成了岳阳楼文化从无到有的典范。三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上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渡湖,比作为官;舟楫比作引渡的人。“无舟楫”喻指自己想为官却而无人推荐。下句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不符合儒家传统。末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钓鱼的渔翁,钓到了鱼;而我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春天如果不生,夏天不秀,秋天就会一无所获。当别人在收获果实,你什么也没有时,就会感到悲秋。三十岁的孟浩然就遭受了科举的失败,十年之后,重新燃起入仕的激情,这次他希望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而不是科举考试,像之后的李白一样,直接破格录用。然而,不幸的孟浩然始终没有完成这个心愿,也许,上天觉得他诗写得好,就要让他一辈子只做一个诗人吧。反过来说,做诗人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在他的世界里,看到的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那首脍炙人口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在耳畔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