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对我们为人处世太有用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和进步,世界有目共睹。求新并不意味弃旧,中国文化中诚信、友善的美好品质,也通过传统教育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朱熹是南宋时期一位儒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近八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深受朱子学的影响。国学大师钱穆曾拿朱子和孔子对比,认为他们两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朱子新学案》)。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将朱子的神位正式放进孔庙大成殿供奉。自秦朝以来,能被供奉在大成殿的大儒唯独朱子一人,可谓无上殊荣。康熙在为《朱子全书》作序时,称朱子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学之传,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可谓推崇备至。
朱熹(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朱子学,可说是集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兄弟)、关(张载)北宋四位大儒理学之大成。此外,朱熹还将《礼记》中的两篇,即第四十二篇的《大学》与第三十一篇的《中庸》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子书”或称“四书”,并为其注解成《四书章句集注》。该书自元朝以后,成为历代科考命题的标准。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如朝鲜、越南、日本,也莫不以朱子学为马首是瞻。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在利玛窦的倡导下,将中国的儒家经典译成拉丁文介绍到欧洲,也无不以朱熹的注解为蓝本。而这些迥异于古希腊、罗马以及基督教文明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震撼当时的欧洲社会,并为风起云涌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近代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等人,无不对中国文化称羡不已,也无不深受朱熹理学的影响。18世纪下半叶以后,才有像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等人从负面角度批评中国文化。尤其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势一落千丈,欧洲白人挟着殖民帝国主义的霸气,刻意贬抑中国文化。日本也在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一心追求“脱亚入欧”,跟随着欧洲人的脚步,丑化“支那文明”。凡此种种,随着中国近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成长,国际地位快速蹿升,新中国的崛起已是沛然莫之能御的大势。现今,吾人乃能以更宽松、更圆融的心情,从“启蒙”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带给日本的冲击不下于中国,全日本上下无不苦思如何富国强兵。1853年,美国舰队在佩里(Matt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准将的率领下,逼迫日本开港通商,这就加速了提倡“尊王攘夷”的倒幕运动。1868年,明治天皇亲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有两部划时代的文献,一部是引进西洋议会制度的《明治宪法》,另一部则是在明治二十三年(1890)依据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与《家训》撰述而成的《教育敕语》。其实,《白鹿洞书院揭示》早自13世纪以来就成为东亚文明圈所有书院的共同院训;而《朱子家训》也早就成为东亚文明圈道德伦理教育的主要内涵。《教育敕语》要求全体“臣民”要“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此正与《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家训》所揭橥的若合符节。明治天皇通令全日本国的中、小学每周一的第一节课为“修身课”,该课由校长亲自向全校师生,就本星期发生在学校内或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紧扣着《教育敕语》来讲论,以便培养全日本国民公是公非的社会伦理价值观,而让《教育敕语》成为日本国民立身行事的准则。换句话说,日本虽然在明治政府领导下开始工业化,引进西洋的政治、法律制度,但是仍然保持、继承着传统的伦理价值。
家训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这里,我想将重点放在《朱子家训》上。首先要指出的是,一般人常将《朱柏庐治家格言》与《朱子家训》混为一谈。《朱柏庐治家格言》一开头便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个《格言》由于简单易懂、易行,所以流传甚广,以致一般人就误将《格言》当作《朱子家训》了。其实,朱柏庐是明朝中叶人,是朱子的后人,也深受朱子学的影响,然而其儒学造诣与思想高度与朱子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人将《朱子家训》比作宪法,而将《朱柏庐治家格言》比作民法施行细则。因为后者难免流于琐碎;而前者则是提纲挈领。其实,朱子为后世所留下的《朱子家训》,全文仅三百一十七个字: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有人读到《朱子家训》开宗明义就是“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就心怀成见,说这是什么时代了,还在“君”“臣”的。其实,读古书贵在灵活,我们只要稍为润饰一下,解成“当领导的人对下属要体恤、仁慈;当属下的人任事要尽己之所能”,那有什么不妥呢?其实,《朱子家训》可说是朱子以一代儒学宗师,亲自拟就的立身行事准则,希望后世子孙能秉持《家训》的教诲而成圣成贤。笔者身为文公的二十六世孙,深感《朱子家训》绝不只是适用在朱家的家训而已,而是文公留给后人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朱子家训(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了说明《家训》的深刻意涵,我想先提一下《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它是我念高中时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传记。我认为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是美国历史上人品道德最为人所称颂的政治家。要是没有富兰克林,美国独立建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因为有富兰克林这样品德崇高、待人谦逊的政治领袖,使得他内能团结开国先贤,外能揖和法、英等强权。
富兰克林之所以能成为道德完美的伟人,得力于他早年立下的一个宏愿:要求自己在道德方面能够完美无缺,立志要做一个完人。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确保能够使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他设计了一个改善德行的方案。他首先将从书本上读到的、在教堂里听到的、由哲学家或宗教家举出来的各种美德一一列出。每一种德行的界定力求明确。譬如“节制”,就界定为“食不过饱,饮不过量”;“静默”,则界定为“不说于人、于己无益的话,不与人谈无聊的废话”。这样,他总共胪列出十三种德行:节制、静默、条理、决断、俭朴、勤劳、诚挚、正直、中庸、整洁、宁静、贞洁、谦逊。然后富兰克林就制订了一本类似范仲淹、袁了凡所作的“功过格”的小册子,每种德行占用一页,他在每页上用红墨水画上直线,分成七个直行,每个直行是一天,合一星期。他又画出十三条横线,分成十三个横行,每个横行代表一种德行。每晚睡前反省,如果哪一种德行在那天犯了过错,他就会在那个德行的横行与那一天所占的直行交叉的一格里记上一个小黑点。他决定每星期专注于一项德行,譬如第一星期重点是节制,第二星期则是静默。这样每十三星期就能完成一个周期,每年有五十二星期,分为四个周期。当污点愈来愈少,就代表品德愈来愈美好。如此努力了三、四年,富兰克林的这本“功过格”几乎没污点了,那意谓着他已经几乎是完人了。
与富兰克林比起来,我们幸运多了,因为朱子早就帮我们写好了《家训》,我们不必像富兰克林自己去摸索出那十三种美德。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运用《家训》来完善我们的品德?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五经”“四书”等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有存省,然后身体力行的结晶。你如果把经典只当一场说话,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的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领悟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学养才会有所长进。这就像习练太极拳一样。太极拳的经典,如《太极拳论》《太极拳谱》,都是太极拳修为登峰造极的宗师在深有体悟之后,才形诸文字的。你如果没练过太极拳,根本就看不懂《拳论》《拳谱》在讲什么。只有在练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有所了解。而且随着拳艺的日益精湛,对《拳论》《拳谱》的体悟也会更加深入,真是妙不可言。其实,研读儒家经典也一样,诚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说:“书须成诵。”这里所讲的“书”,就是指儒家的经典。张载认为,要先把儒家经典记诵熟读,这是成德的第一步,但不能只停留在记诵熟读的阶段。要记诵熟读经典,就是为了日后能随时随地就经典所揭示的义理予以细思、深思、精思。只有把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吃透了,真心诚意地认为这些义理放诸四海而皆准,再把这些义理用来作为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也就是以儒家经典来作为我们内心立意与行为决定的最高指导原则,如此,人才能真正与经典融浑为一体。这样的经典才是活的,才能对我们的修己治人提供切实的指导。
《家训》的文字非常简洁洗练,虽只有短短三百一十七字,却将《大学》的三纲八目全包含在内。《论语》《孟子》与《中庸》的精华也都体现在《家训》之中。它和一般儒家经典一样,不是拿来念的,而是要我们去身体力行的。如果想从《朱子家训》获益,那先将《家训》三百一十七字记诵熟读,只是基本功。唯有如此,才能随时随地去细思、深思、精思蕴含在《家训》中的义理。吃透它,而且真心诚意将《家训》奉若圭臬,作为指导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然而突然要求一个人一下子把《家训》全部的要求做到,谈何容易?
现在我野人献曝,将自身的经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我先就《家训》中挑选出三项,也就是我的行为举止背离家训最远的那三项:“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我仿效孔子称赞颜渊“三月不违仁”,要求自己在三个月内,彻底在这三项德目上做到《家训》所要求的,把过去的缺失彻底改正过来。我就制作十几张小卡片,上面第一条写“勿谈人短,莫矜己长”,第二条写“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第三条写“掩人之恶,扬人之善”,最后一条则把《家训》中的“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改写成八个字:“守分听命,天必相之。”在自己的口袋、皮夹、办公桌上、祖先牌位旁、车上、床头、厕所……举凡我经常出入的地方都各放一张,随时随地省察自己有无在这三项德目犯错过。当三个月内确实把这三项德目修好了,再找三项背离《家训》次远的,如“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处世无私仇”,“勿妒贤而嫉能”,又以三个月为期,彻底改正。如是反复做个四、五趟,短则一年,长则两年,
《家训》的教诲基本上都做到了,那我们不就都几乎成圣、成贤了吗?
近代西方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将“启蒙”界定为人“要从归咎于自己的未成年状态中走出来”,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性到任何事务上:对外就是将理性做公开的运用,这是建立开放社会的必要条件;对内就是将理性运用到自己的内心立意与行为决定上。不论富兰克林的“功过格”也好,或是《朱子家训》我所提的“三月不违仁”式的自修也好,都是将理性运用到自我人格完善的例子。从这里看得出,朱子身为集理学之大成者,他所撰述的《家训》显然并不过时,比起富兰克林的“功过格”显然有更为强韧的生命力,与“启蒙”的时代呼声更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
来源:《文史知识》2015年5月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