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麻黄升麻汤之我见

麻黄升麻汤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世人因解释不通这条,便异口同声推卸说不是仲景方,其实你真懂了脉之道也就懂了此方,甭管别人咋说,我认为懂此条必先精脉!

麻黄升麻汤的药物组成是:

麻黄 12 升麻 12 当归 15 知母 15 黄芩 30 葳蕤 40 生白术 15 石膏 30 干姜 15 生白芍 15 天冬 15  桂枝 30 茯苓 15 炙甘草 15

麻黄升麻汤十二,

当知术姜芍天冬,

桂枝茯苓草十五,

黄芩石膏用三十,

独把葳蕤用四十。

先拆分麻黄升麻汤,以便分析方理!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为桂枝汤组、

“干姜 黄芩”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组、

“干姜 白术 炙甘草”为理中丸组、

“桂枝 白芍 知母 麻黄 白术 甘草”为桂枝芍药知母汤组、

“桂枝 干姜 炙甘草 黄芩”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组、

“升麻 当归”为升麻鳖甲汤组、

“麻黄 石膏 炙甘草”为麻杏石甘汤组、

“桂枝 白芍 麻黄 甘草” 为桂枝二越婢一汤组、

“石膏 知母 炙甘草”为白虎汤组、

“炙甘草、干姜” 为甘草干姜汤组、

“玉竹和天冬” 为自己一组、

下面我们逐一对比,以上汤组的重要条文,便可明了“麻黄升麻汤”的具体使用指证!

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九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三百九十六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要略历节五:“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六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干姜主之。”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七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十四条:“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十五条:“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伤寒论第六十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第一百六十二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第二十七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伤寒论第二百一九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金匮要略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十二条,“鼻鸣干呕者”,提出了呕字!这里的呕是“鼻涕倒流入胃,所以呕!”我对此段话,犹有感慨,请勿怀疑我的论断!

第十九条,“必吐脓血”这里说明桂枝汤针对脓血有通阳催吐的作用!

第三百五十九条,“也有吐字,这里是寒格阳的吐!寒下热上,干姜温下,黄芩清上。”

第三百九十六条,“这里也有这个'唾’字,不过这里是因为胸上有寒。”

虽然第三百五十九条和第三百九十六条,都有“吐、唾、”二字,看似不挨边,实际揭示了,“干姜专温肺寒”,如何证明呢?且看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条文,权衡三条,表述的主要是胸上有寒,这里指的是肺虚寒,正所谓上虚是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的是急性热性的痛风,这里我分析它,是告诉大家,桂枝 炙甘草 白芍 知母 麻黄  ,这五个药揭示了应以急性热病为主!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六条和伤寒论第一百四十七条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应以口苦大便溏为主,此条刘度舟已明言。其实更应该知悉“桂枝 炙甘草 干姜  黄芩”这四个药揭示了“外证未去”也!所以必有表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十四条:

升麻鳖甲汤的药物组成是“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此时升麻鳖甲汤的药物组成是“升麻二两,当归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对比《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可以明白,此处麻黄升麻汤的咽喉痛,必是阴毒也!

阳毒面赤,阴毒面青,以此鉴别!

为何阴毒面青?

内热闭阳于里,所以表阳不达,表寒严重,阳气既然不能输布到诸阳之汇的面部,所以面青!

伤寒论第六十三条和伤寒论第一百六十二条的麻杏石甘汤揭示了,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为主!

伤寒论第二十七条,桂枝二越婢一汤揭示了“热多寒少”的皮肤瘙痒的表闭证!“脉微弱者,此无阳也!”这说明了内热闭阳于里了!同时也说明了阳虚极,以致无阳也!此处的阳哪里去了?被热邪闭到体内去了!正所谓:“壮火食气”,气分有火,便气虚极!

伤寒论第二百一九条,白虎汤揭示了“手足逆冷”的内热闭阳于里,四肢逆冷的症候!

研究了以上十四条,我们应该明白,这是手太阴肺病,而非厥阴病!且应以热阳闭于里为主,以表寒表痒为辅,去思考病机!上焦热盛劫阴,热闭阳于上,肺于大肠相表里,足阳明于手阳明互通,必然导致腹泻不止!

有汗,怕冷,口渴,手足逆冷,腹泻不止,小便黄,黄痰,黄苔,浑身乏力如棍棒加身,额头青春痘、额头痤疮、皮肤瘙痒、荨麻疹、乳腺红肿。

应重点以腹泻不止为第一主证!以咽喉不利为第二主证!比如咽喉红肿、鼻涕黄痰等,至于其余主证旁参即可!

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伤寒论第二十七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伤寒论第十二条和第二十七条,参照对比,你会发现麻黄升麻汤表证的秘密。阐述的病机是阳气虚,热邪已入气分,所以发热!同时又阴血亏损所以会虚极之阳,无法收固营分,便会出汗!发汗便会伤血动血,何有此说?“汗血同源”。因为阳气虚极,气不能摄血,所以此刻当是气阴两亏之极,用类似生脉饮的方剂才可,但生脉饮又不能把“内热闭阳于里”的矛盾解决掉,所以就必须用麻黄升麻汤,既要升阳又要滋阴清热于里!

麻黄升麻汤脉证:

“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那么关脉应该是啥脉才能导致下利不止呢?滑脉!滑亦主脓血。

伤寒论第二百二十五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看似此条驴唇不对马嘴,实际证明了我以下总结的正确性!

麻黄升麻汤归根结底一句话:“内热阳闭于里,以致阳不及于四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