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王阳明: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点击加载图片
图/来源网络
01
修好自己这颗心,需要高度自律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白天做功夫觉得烦扰,就静坐,这是对症下药。
王阳明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整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
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会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
因为有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点击加载图片
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所以要考虑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去做!
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
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切的伟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够狠的人。
人都有坏习气,它常常会蒙蔽我们的心,而心越是被蒙蔽,强迫自己就越艰难。
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点击加载图片
02
修好自己这颗心,需要减压心灵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
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得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
焦虑也是如此产生的。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
表面上他很努力,其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效率很低,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和效果。
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点击加载图片
这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
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自在从容、应变无穷。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认为“欲速则不达”。
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点击加载图片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状态呢?答案就是一个字:闲。
白岩松说:发呆,喝茶,看四季变化,都被认为是无用的事,都不做。那有用的事,该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创意的时间吗?一有空就掏出手机,时间立刻被填补,手机拿走了人们的无聊,也拿走了伴随着无聊的伟大创意。
闲有两种,一种是人闲心也闲,给自己一些时间,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一种是人忙心不忙,这是需要靠人的闲去养,以及在觉察克制中去修的。
无论哪种,其实对我们做事都更有利,这也是庄子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