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上一个奇迹:六百多人被敌军包围,一枪没放却惊险突围

1942年冬,日军对胶东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其中一路于11月19日沿着烟青公路进入位于胶东根据地腹地,进行所谓的“拉网式扫荡”。

这次敌人来势非常凶猛,进入马石山地区后,把“网”越拉越紧,推进速度也越来越快。

八路军胶东军区第十六团(塔山英雄团的前身)二营按照上级以营为单位活动的指示,在营长田松、教导员姜民风率领下,迅速转移到林寺山以南。

按照原定计划,部队应继续向南转移,寻找突围机会。但由于途中不断遇到逃难的老百姓,田松和姜民风害怕他们遭到日军屠杀,便命令沿途收拢群众,带着他们一同转移。

可是很多群众都是扶老携幼甚至赶着牲口,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加上二营指战员共有600多人,这使得整个队伍行动非常缓慢。

11月23日,部队和群众来到距马石山主峰不到20里处时,侦察人员突然前来报告,说是莱阳、栖霞据点的日伪军由西向东扑来,而水道据点的日伪军则自东向西扑来,我方军民已完全被敌人包围了,形势万分危急!

这天下午,田松和姜民风召集干部们开会讨论当前形势,决定无论如何要在当天夜里突围出去,还要带上逃难的群众。

可以说,这无疑是一个看起来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八路军干部们共同下定了决心:不管将要面对多大的困难,这两个目标决不能改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安抚好群众。一开始群众东一伙西一堆,再加上大人吵、孩子哭,乱糟糟地让战士们非常头疼。

姜民风只得跑到群众当中去做工作,告诉他们:“我们是人民的队伍,一定要把大家全部带出去,但是希望大家千万要保持安静、听从指挥。”

有不少老百姓是赶着牲口来逃难的,特别是毛驴乱叫,很容易暴露目标。

一位有经验的老农便提议,只要在毛驴尾巴上吊一块小石头,毛驴就不叫唤了。

一开始众人都不相信,没想到试了之后发现这个办法果然管用,不禁都对那位老农啧啧称赞。姜民风得知此事后高兴地说:“哈哈,这正是'军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按照众人商定的计划,全体人员在午夜开始突围。为了掩护群众,五连连长王长襄主动请缨,要求率全连担任先头部队,负责在最前面开路。

得到营首长批准后,王长襄立即回到连里,给全连指战员确定了突围要求:一是行动一定要隐蔽迅速,绝对不允许惊动敌人;二是万一遇到敌人拦击,尽量用刺刀解决战斗,不要急于开枪。

全连指战员都明白,这次突围艰险重重,必定是一场要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的恶战,因此大家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午夜到来了,全体军民正式开始了突围行动。王长襄虽然是连长,却手持上好了刺刀的步枪、腰插着手榴弹,亲自顶在最前面。战士们都紧紧地跟在他身后,向前摸索前进。

敌人围绕马石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包围圈,虽然夜间没有行动,却点起了连绵不断、望不到头的篝火,如同用线串起来的灯笼,好似阴森可怖的“鬼火阵”。

按理来说,一支600多人的军民混编大队要想突破这道几乎密不透风的封锁线,简直比登天还难。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奇迹偏偏在这个晚上发生了。

由于有熟悉地形的本地群众提供线索,田松、姜民风等人经过反复侦察和研究,把突破口选在了山脚下一条河的浅水处。从这个地方过了河,又正好有一堵突出的岩壁可以掩盖行踪。

巧合的是,由于岩壁顶上特别大,值守的伪军士兵被寒风猛吹,冻得受不了,躲到别的地方去了。日军也怕冷,全部在不远处的村子里休息。

也就是说,敌人这道看似密不透风的封锁线,实际上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然而,突围的过程还是颇为惊险。当负责开路的王长襄带领五连指战员刚通过这堵岩壁时,竟迎面碰上一伙巡逻的敌人,人数大约是一个班。

一旦这伙敌人嚷嚷起来,会惊动所有敌人,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突发情况让五连指战员的神经骤然紧张起来,一名性急的战士低声问道:“连长,有敌人!怎么办?”

在这个危急关头,王长襄却异常镇定,他从敌人的军帽形状判断出这是一伙伪军。他知道这些伪军大都贪生怕死,便扬起手中的刺刀,用威严而冷峻的语调低声喝道:“要死还是要活?想活命就闪到一边去,不要出声!”

战士们几乎同时把手中的刺刀举起来,在月光的照射下,一排排的刺刀闪耀出刺眼的寒光。

那一伙伪军猛然看到一百多人的队伍出现在眼前,知道那是八路军, 明白自己不管是大声嚷嚷还是开枪拦击,都会在眨眼之间被消灭干掉,因此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当王长襄说出那句话之后,这伙伪军不知是被五连指战员的刺刀阵吓懵了,还是不想给鬼子当替死鬼,竟齐刷刷地抱着头跪在地上。

有意思的是,直到600多人的军民混编大队全部通过“鬼火阵”,这伙伪军才抬起头来,但他们害怕被日军处罚,根本不敢提放走八路军的事。

八路军部队就这样掩护群众,一枪没放、有惊无险地突出了敌军的重围。

有不少人都认为这次突围是军史上的一个奇迹,并将成功突围的原因归结为种种巧合,姜民风却说:“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不是巧合,而是'两军相遇勇者胜’的气势,只有这样的气势才能造就奇迹!”

参考史料:《烽火忆抗战》、《鏖战齐鲁: 抗日战争回忆录》、姜民风回忆文章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