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咳必有“嫌”,我观五脏,察六腑,止住患者咳嗽不息。细察方知:种田不可离其地,中医不可脱其脉!
行医30余年,我见过年龄比我大的中医,诊室的门大开,却很少有人登门求医。有一天,我作为一个患者,去诊室看病。
我大吃一惊,诊室墙上挂满了各中医资质证书,学历高,中医博士硕士占多数,但是给我看病的医生,他竟然没有看我脉象,询问我的状况,就开了方子。
难道现在一位高学历的中医学习都已经脱离了实实在在的脉象了?如果在诊脉的学习过程中是用现成的书本方法,无异于在课堂上学打猎,学种田一样。
脱离实践的学习,最终会走向自我否定。
外爷在世的时候, 我一咳嗽,外爷就开始担心,但那时候没有止咳糖浆,外爷只好先拎着指头,观察片刻,然后去药房抓几味中药,喝下去,咳嗽就突然打住了。
但如今,当妈的最怕听到娃咳嗽。一听到娃咳嗽,这老母亲自动拉响警报,赶紧摸摸脑袋,看看喉咙,口服止咳糖浆等药物。但这次就不像外爷开的中药那么有效了。
的确,咳嗽不仅影响我们吃饭睡觉,还是很多疾病的表现。
《内经》说道,五脏六股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实,咳嗽的真相,涉及五脏六腑,他们不舒服了,随时都会让你咳!
朱丹溪将咳嗽分为风寒,火,劳,肺胀,火郁,痰六种。所以中医止咳也要辩证治疗,不像清一色的止咳糖浆那么明确,就是止咳的。
中药不是,在确定咳嗽原因基础上,才能开药。
这位患者因为半个月前淋雨,而后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咽痛,咳嗽,后服用感冒灵,阿莫西林等药,发烧,头痛,鼻塞症状好转,但咳嗽久久未停。
那天患者来门诊体温正常,咳嗽剧烈,白痰多,咽喉干痒。
刻诊,舌质淡,舌苔薄,脉滑。
在分析完患者的症状后,开方:桂枝,杏仁,桔梗,厚朴,枇杷叶,芍药,蝉衣,甘草。
患者服药两天后,咳嗽明显好转,夜晚得以安睡,至第5天,咳痰等症状基本消失。
此方来自《伤寒杂论》,该患者为典型的外感风寒引发咳嗽,故从桂枝汤主治。
上方中,我用厚朴,杏仁祛风,调和营卫,降气定喘,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其中,厚朴下肺气,消痰而平喘;杏仁苦泄降气,止咳定喘。
芍药益阴和营,和桂枝共用,共同调和营卫。
枇杷叶止咳,治喉中有痰,最后加以甘草清热,调和诸药。
我不能停下来,不能间断,我必须通过这种方式一支掌握脉候。如果我很长时间不摸脉了,诊脉的准确性也就大打折扣。
所以,中医不可能生长在人烟稀少的西方,更不可脱离病人孤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