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难以沟通?试试这个

主播:大宝

在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控制、放任、贿赂、威胁都是家长们常用的方法,但常常适得其反,具体该怎么做呢?本书作者、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认为,只有“情感引导型”父母才能帮助孩子辨别情绪、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和沟通,进而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

下面,我们给大家分享书中两个方面的内容:承认自己的弱点和引导的正确“姿势”。

承认自己的弱点

当你管教孩子的时候,请自问:

“我有没有否定、忽视或者轻视孩子的感受?”

“有没有用消极的后果去恐吓或驱动他们?”

“有没有用打击孩子的方式去教训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只注重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忽视甚至伤害了正在构建的亲子关系。孩子往往理解不了我们这样做的真实意图,所以才不合作。那么,想要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001 言行一致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孩子让我们添堵的时刻,例如孩子不小心摔坏了杯子,又或者把水洒在地板上……如果你一边压制怒火对孩子说“没事儿”,一边带着怒气做事的话,孩子会察觉出你的言行表现不一致,并为此困惑:“妈妈你生气了吗?你的表情和动作都不像是高兴的样子呀。”

保持肢体语言和话语的统一,才能让孩子了解你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

我们常说“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父母”,而引导的前提是,父母应该先学会自察并及时更正,再去谈教育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002 “扮演榜样”

如果一时忍不住对孩子发了火,也不要逃避或者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否则孩子也会像你一样拒绝承认错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应该向孩子道歉,点明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和孩子分享你当时的心理状态和之后的感受,请求他们的原谅。其次,告诉孩子所有人都会犯错,错了就要勇于承认。最后,请他们以后在察觉到我们做错事时当场指出。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去面对世界的不完美,指导他们细心地去体会他人和自己的感受,提高他们敏锐的洞察能力。

引导的正确“姿势”

处理好大人的问题后,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了。下面是具体实用的四个方法:

001 播下种子。孩子去别人家做客时不讲礼貌,去商店时赖着要买玩具不肯走……想要杜绝这类事件,得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如果事先知道要求,孩子就更有可能合作。

例如打算晚上带孩子出去吃饭,那么早上就告诉孩子:“今晚去饭店吃饭,记得不可以到处乱跑,也不能大喊大叫哦。”简单的提醒,可以让孩子做好准备,知道什么事不能做。然后在路上和进店前需要再次提醒,让孩子复述一遍,让他加深印象,遵守规则。

002 感受风雨。当孩子情绪激动,或者表现不好时,最需要你去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比如当孩子因别人恶言相向而哭鼻子时,有两种应对方式:说服孩子不要去理睬他人、承认并接受他的情绪。

例如:“妈妈知道别人说你胖你心里不舒服,对吗?不用生别人的气,因为无论胖瘦,你都是妈妈最爱的宝贝。”这样说可以帮助孩子扩充情感词汇量,他会知道这种感觉叫做生气。帮助孩子判断情绪并安抚,久而久之,他就能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

003 及时浇水。孩子在遇到困难、闹情绪时,因不懂如何寻求帮助,常会以尖叫或发牢骚的形式吸引大人注意。家长要做的很简单,就是教会孩子说“帮助”这个词。

可以告诉他:“妈妈在这里,如果你需要帮助,随时告诉我哦。”这种提醒会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知道来找你。多给孩子做情感引导,及时伸出援手,孩子就会敢于求助。

004 “自由”生长。家长通常默认孩子是弱者,所以觉得命令是理所应当的,殊不知尊重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先对孩子表示同情,再给他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感觉自己能够参与决策。

当孩子玩耍时,你直接命令他去洗澡,肯定会遭遇阻力。这时应该对他说:“宝贝,洗澡时间到啦,你更愿意带玩具去洗澡,还是不带呢?”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决定,他的抵触情绪会减弱。

总结一下,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学会自我反省,同时要提前做好情感引导,教会孩子辨认情绪、调节情绪,为包括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