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三、都是借口
千百年来,我们脑子里很容易固化一个印象,那就是藩王一定是坏人。无论是汉朝的刘氏诸王,还是晋朝的司马氏诸王,亦或是清朝的三藩王,我们很容易主观的认为他们都是坏人。那么,有根据吗?有啊,他们叛乱了。
好吧,暂且搁置争议。咱看明朝就不一样了,同样是藩王,燕王朱棣的形象就跟那些个乱臣贼子不一样,是个伟光正的人物。他起兵靖难,敢于反抗迫害藩王的建文帝。但是当燕王变成了皇帝,朱棣依然坚持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舆论上马上就一片赞扬,削的好,藩王都是坏人。
其实这就是个成王败寇的故事,现实又不是《葫芦娃》,哪有天生的好人和坏人啊。回到主线中来,话说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那是慷慨激昂,言之凿凿。乍一看晁错说的很对,藩王的危害仿佛也很大。但是,既然藩王那么的不好,汉景帝可没少分封藩王。就在汉景帝二年的三月,皇帝立皇子刘德为河间王,刘阏为临江王,刘馀为淮阳王,刘非为汝南王,刘彭祖为广川王,刘发为长沙王。这一封就是六个藩王,不怕他们危改国家?
所以说汉景帝和晁错的削藩,针对的并不是藩王,而是某几个当藩王的人。这头一个,就是吴王刘濞。
所有的影视形象中,吴王刘濞都是阴险狡诈、野心勃勃。但是事实是这样吗?咱们来看一看吴王刘濞的前世今生。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自幼彪悍,武功高强。刘邦定鼎天下,曾封刘仲为代王,没想到这个农民出身的代王一遇到匈奴入侵,马上撒丫子跑路。刘邦很生气,但是自己从小是靠这位二哥养大的,所以刘邦废代王刘仲为郃阳侯。本来刘濞可以安安心心等待接班郃阳侯,但是历史就这么无常,让他出现在了前台。
当初刘邦用陈平计,诈游云梦泽,擒楚王韩信。之后刘邦把韩信的楚国分为楚国和荆国两部分,立自己的异母弟弟刘交为楚王,立堂哥刘贾为荆王。汉高帝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反,杀荆王刘贾。刘邦带兵平叛,队伍中就有刚满二十岁的猛小伙刘濞。平叛成功后,刘邦为了江浙沪包邮地区的稳定,再加上老刘家实在没有闲着的成年人,这才封了刘濞为吴王,镇守包邮地区。刘邦也怕这孩子不定性,于是告诫他不要造反。
刘濞刚当上吴王,刘邦就驾崩。在汉惠帝和吕后称制时代,刘濞安安稳稳当他的吴王,不招谁不惹谁。所以吕雉在挨个整刘氏诸王的时候,并没有打击这位吴王。经过诸吕之乱,汉文帝继位。在江南就看淮南王刘长折腾了,吴王依然十分稳定。直到有一天,汉文帝为了让自己的好基友邓通发财,于是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并宣布人人可以铸币。吴国境内也有铜矿,所以吴王沾了邓通的光,也跟着铸币,成为了王中首富。
吴王铸币有钱,加上他靠着大海,还能煮盐赚钱。再加上汉文帝废除了通行证制度,老百姓可以自由迁徙。那各路铸币、贩盐的豪杰都纷纷往吴国跑。这就是日后吴王的三大罪状:铸币、煮盐、招揽亡命徒。但是讲道理的话,这三样在当时并不违法,而且是汉文帝允许的行为,只不过这三样事吴王做的最出色的,树大招风罢了。
但是咱得说吴王算是有节操的,邓通这孙子铸币只为自己赚钱。人家吴王铸币有钱之后,免了吴国所有的赋税,老百姓也算是跟着沾了光。那是在某一年的某一天,吴王太子入朝见汉文帝,之后跟太子刘启在后宫下棋。俩孩子嘛,下着下着就因为争先后手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咱知道少年时代的刘启非常的强势,对错且不论,刘启咬住一点,我是皇太子,你得让我。吴王太子不服,下个棋而已,还分君臣,这棋没法下了。皇太子刘启抄起棋盘活活打死了吴王太子,手段之残忍,直追义和团。
据传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太子爷年纪不大,给他个棋盘他都能杀人。但是汉文帝没有责备处罚太子,甚至连样子都没做,派人把吴太子尸体送回吴国。吴王刘濞痛失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刘濞说了,这孩子死了也是老刘家人,打死了送来算几个意思?去,再送回长安,就在长安下葬。
自此,吴王和汉文帝有了矛盾,称病不朝见汉文帝。吴王不朝,是为了造反吗?完全不是。他害怕啊,长安太恐怖了,去了再让人打死。所以吴王能求自保就不错了。
这时候,咱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一下。皇太子打死了吴王太子,汉文帝情绪稳定。有没有可能是汉文帝看吴王不爽,故意的呢?吴王觉得是,晁错也觉得是。汉文帝逮捕了吴国使者,仿佛是放出了一个信号,晁错嗅觉极其灵敏,马上弹劾吴王不法。汉文帝经过提审吴国使者,见吴王不朝事出有因,再一个打死人家儿子确实理屈。所以汉文帝释放了吴国使者,赐给吴王茶几和手杖,君臣冰释前嫌,吴王自此又开始了平淡的日子。
这事晁错不爽啊,看准了的事,结果走眼了。又赶上汉文帝封袁盎为吴相,晁错定要找机会弄死这俩人。等到汉景帝二年,晁错当了御史大夫,想借吴王弄死袁盎不成功,所以晁错以削藩为借口,企图冠冕堂皇的干掉吴王刘濞这棵大树,顺便压死袁盎。
老说人家吴王怎么怎么不法,其实最不法的藩王是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比起吴王来,梁王的经济问题很严重。为啥呢?因为刘武当了梁王之后,梁国成了诸侯首富。人家吴王有钱,经济上很透明,铸币、煮盐两大进项在那摆着呢。梁王呢?这是个谜。比起吴王来,梁王招揽人才的行为更可疑。吴王招揽的那些亡命徒,几乎都是干铸币的。而梁王招揽的都是天下名士,文化人聚在一起可比亡命徒可怕。吴王再无礼,也就是诈病不朝。梁王却出入使用天子銮舆,连他的随从都能随意出入未央宫,跟在自家花园差不多。
但是,汉景帝就不难为梁王,处处跟别的藩王过不去,先割赵国常山郡,又割胶西六县城。这让天下人怎么想?等于是汉景帝告诉其他王族,只有我们家人才是刘家子孙,你们不是。到了汉景帝三年,皇帝口头承诺封梁王为皇太弟,那梁王更加骄横,干脆住在长安不走,就等着接班了。那感觉就像梁王天天盼着皇上怎么还不死?要不本王帮你死吧。但是汉景帝很开心,兄弟二人情谊似海深。
在这种情况下,晁错再说吴王的坏话,就不能从礼法下手了。得罪梁王可比得罪皇上要命。老晁上书汉景帝说,当初高皇帝定鼎天下,因诸子年幼,居然封庶子刘肥、庶帝刘交、侄子刘濞三个孽障为王,尤其是吴王,因为当年吴太子那点事,居然诈病不朝。本来当时就该处死,先帝宽仁没办他,还赐给他茶几、手杖。如今吴王不但不悔过,居然还铸币、煮盐、招揽亡命之徒,分明是造反。早废了他,他早反,危害小。晚废他,他晚反,危害大。干脆动手吧。
老晁这话说的就没水平了,上来就骂人。《史记》记载骂人家刘肥、刘交、刘濞是“庶孽”,这就过分了。按他这理论,先帝汉文帝也是庶孽。完了还说吴王合法的铸币、煮盐、招募铸币人是想造反。但是汉景帝信了,原因就是晁错提到了当年吴太子那事。既然汉景帝是吴王的杀子仇人,这二人势必不能共存。汉景帝认为吴王一定想报仇,其他的都是借口。
汉景帝召集群臣开会,商讨一下晁错的话有没有道理。这一屋子大臣谁敢说个不字?谁的脖子比申屠嘉还硬?就这样,汉景帝让反对的举手,没人反对,那就是全票通过。这时候,皇上的亲舅舅窦婴实在看不下去了,窦婴说自己当了多年的吴相,从来都是吴王怕朝廷杀他,现在晁错怕吴王谋反,到底有没有根据?晁错不管什么国舅不国舅,照样在朝堂之上怒斥窦婴。晁错怎么敢跟国舅爷对着干呢?
那是因为汉景帝三年初,皇上口头让封梁王为皇太弟,窦太后大喜。这时候窦婴提醒汉景帝,皇位得传儿子,哪有传弟弟的道理?自此窦太后怨恨这个弟弟,不许他再参与家宴,等于窦婴已经失宠了。窦婴完全被晁错压制,自此不复发言,但是这俩人的仇可深了去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自此晁错更不把别的同事放在眼里,开始玩了命的折腾,给国家不遗余力的埋祸根。如果按照汉文帝的路线,吴王都六十二岁了,还有几年好活?等他一死,把吴国一分,让刘濞的儿子人人封王,那是既能解决问题,又能皆大欢喜。那谁让朝中出了晁错呢,这老兄颇有慈禧老佛爷一口气向十一国宣战的勇气,开始挨个得罪诸侯。
楚王刘戊来朝,他是前楚王刘交的孙子,按辈分是汉景帝的族弟,俩人是同一个曾祖父。晁错上书弹劾楚王刘戊,说去年太皇太后仙逝服丧期间,楚王私自和别人发生超友谊关系,其罪当斩。问题来了,老晁你有证据吗?如果有,当时为何不弹劾?如果没有,这事能开玩笑吗?汉景帝出来打圆场,都是自己人,这事就算了,割楚国东海郡拉到了。
你想这事,楚王内心得多崩溃。如果比起吴王来,楚王内心应该平静了。就楚王这个案子,吴王你也有责任知道不?不知道啊。汉景帝下诏,楞割吴国的豫章郡和会稽郡。刘濞蒙圈了,楚王犯罪事实还不清不楚,跟寡人有个毛线关系?居然罚到本王头上来了,哪说理去?
再算上汉景帝二年晁错上书弹劾赵王和胶西王,朝廷割赵国常山郡和胶西六县,基本上把所有藩王能得罪的全得罪了。当初汉文帝把赵国砍掉一半,设河间国给赵王刘遂的弟弟刘辟强,人家哥俩都很开心。现在汉景帝和晁错随便编个罪名就楞割人家常山郡,人家赵王能忍?再说齐国让汉文帝搞得粉粉碎,人家齐王家族什么话都没说,还得夸汉文帝英明。结果汉景帝割人家胶西王六县,等于得罪了整个齐王家族,把汉文帝摔碎的齐国又粘起来了,这不是找倒霉么。
南方的楚国、吴国、淮南国被汉景帝得罪了俩,淮南国还有前科,这就是晁错当了半年御史大夫办的事。你看人家刘邦削异姓王,也是一个一个来,汉景帝倒好,同时开展,而且是没根据的楞削。诸侯内心不平,大乱就在眼前。那么说诸侯王们如何应对,下节再聊。
长
按
关
注
古今那些事,正在笑谈中。。。
笑谈中
微信号 : kxiaotanzhong
新浪微博:@依然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