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王朱徵鍉:大明第一位敢于紊乱宗枝的郡王,结果全家都被处死
前言:明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三月,平凉汉阴郡王府内,17岁的大明汉阴王朱徵鍉已经气息奄奄。在前来探望的哥哥韩王朱徵钋面前,朱徵鍉指着两个大着肚子的宫女说道:“弟弟已经不行了,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就麻烦哥哥照顾了。”韩王只有这么一个弟弟,对他的临终托付自然是含泪答应。
三月初四日,朱徵鍉去世,宪宗皇帝按照惯例辍朝一日,给了他一个“恭怀”的谥号。汉阴恭怀王去世之后,两个宫女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韩王信守了自己对弟弟的诺言,在两个孩子成年之后就为他们请封,一个袭封汉阴王,另一个封为县主。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因为和恭怀王的岳父周恂有矛盾,有人向朝廷爆出汉阴王和县主均非恭怀王亲生的惊天丑闻。宪宗皇帝闻讯之后做出了极其严厉的处罚,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
平凉风光
一场因郡王无嗣引发的悲剧
- 韩王府的来历
封国平凉的韩藩家族,其始祖是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朱松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被封为韩王,封国原本是辽东开原。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之时,韩王朱松19岁,尚未前往辽东就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之后变更洪武旧制,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削藩行动。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其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当时原本镇守辽东的太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被朝廷调回京师,辽东明军也是和燕军对抗的主力,此时此刻,韩王自然也不适合再去开原就藩。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京师,朱允炆在皇宫奉天殿自焚殉国。此时的韩王已经23岁,但由于当时全国政局仍未稳定,朱棣始终也没有让朱松前去辽东就藩。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十月韩王朱松在南京去世,年仅28岁,赐谥曰宪。当时韩宪王嫡长子朱冲(火或)年仅11岁,自然也不适合之国。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登基之后,才重新确定了韩王的封国:从辽东开原改为陕西平凉。在此强调一点,平凉府在明代属于陕西,不要来抬杠。
明仁宗朱高炽剧照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十二月,第二任韩王朱冲(火或)去世,享年44岁,赐谥曰恭。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五月,韩恭王庶长子开城王朱范圯进封韩王。然而仅仅一年以后的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五月,第三任韩王朱范圯去世,年仅25岁,赐谥曰怀。因其无嗣,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十一月,韩恭王庶次子、韩怀王之弟西乡王朱范(土卭)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进封韩王。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闰正月,第四任韩王朱范(土卭)去世,享年30岁,赐谥曰靖。当年十一月,韩靖王庶长子,11岁的朱徵钋袭封韩王。
- 短暂的一生
韩靖王共二子,除了第五任韩王朱徵钋之外,另一个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朱徵鍉。朱徵鍉生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生母平氏。韩靖王的正妃是指挥佥事刘定之女刘氏,但她并未生育,因此朱徵钋和朱徵鍉都是庶出(并非同母)。
朱徵钋袭封韩王之时,弟弟朱徵鍉年仅3岁。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在南宫蛰居多年的太上皇帝朱祁镇趁着当朝皇帝朱祁钰病重,联合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内外文武重臣,突然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并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为了争取人心,重新登基的朱祁镇向宗室大派利是,故而时年9岁的朱徵鍉在当年四月被封为汉阴王。
戊午,遣定国公徐永宁等为正使,给事中刘昭等为副使,各持节册封…韩靖王子徵鍉为汉阴王。…赐册印、冠服、仪仗等物有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七》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九月,首封汉阴王朱徵鍉领到了自己的一千石岁禄,当然是一半米,一半大明宝钞。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韩府教授周恂之女周氏被册封为汉阴王妃。这本是一桩喜事,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多年之后竟然会惹出如此泼天大祸。其实本次承担本次册封任务的正副使在离京之际还闹出了不小的变故,似乎预示着汉阴王日后不佳的命运。
按照惯例,正副使所持的“节”以及册封宗室的“册”,分别置于节案和册案上,用一把黄伞进行遮盖,但是这次不知是何原因居然用了两把黄伞。上文说过英宗朱祁镇刚刚通过政变夺回皇位,内心极其的敏感多疑,这一细微的变化在他眼里立刻有了不一样的含义。我们先来看下史书原文是怎么说的:
故事凡节册案一,第用黄伞一覆之,是日覆以二伞。上曰:“是例出自何年?主之何人?” 锦衣卫以遵礼部仪制司文移为言。于是尚书萧晅、仪制司郎中俞钦等各自陈不谨罪。诏下钦锦衣卫狱。—《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十九》
册封郡王妃的银册
我们可以看到英宗的质问十分严厉,“出自何年”,就是这是不是景泰年间更改的成例,为何不进行纠正?“主之何人”,就是谁这么大胆,竟敢公然采用景泰旧例,是想造反吗?最终仪制司郎中俞钦做了替罪羊,被打入锦衣卫大牢。而对于本次受到册封的汉阴王妃周氏,显然不是一个好兆头。
韩王朱徵钋对这个唯一的弟弟十分疼爱,为了他大婚的喜事还特地向朝廷上奏,请求派王府内官去南京祭告韩宪王坟园。上文说过韩宪王朱松死在南京,因此他的坟园在南京安德门外向山之原,并不在平凉。对此英宗表态在家庙中祭告即可,不必特意赶往南京。
上曰:“据礼止可于家庙祭告,不必往坟所。礼部其移文长史司启王知之。”—《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九》
虽然没能去得成南京,但是朱徵鍉的生母平氏在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获得了韩靖王夫人的诰命,其中韩王还是出了不小的力气。朱徵钋对这个弟弟的爱护,绝对称得上无可挑剔。
- 胆大包天的汉阴王一家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四月,朝廷成安伯郭鐄和工部郎中张达为正副使,持节册封汉阴恭怀王庶长子朱偕瀞为汉阴王。当年九月,西城兵马副指挥刘瑄之女刘氏被册封为汉阴王妃。
然而仅仅一年以后的成化十四年(公元1488年),朝廷就接到了朱偕瀞并非汉阴恭怀王亲儿子的秘密举报。朱徵鍉此举,专业术语称作“紊乱宗枝”,是玷污皇室血脉的重罪。经过镇守内官以及巡抚、巡按官会同陕西都司、布政司、按察司三司官员的联合调查,该案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当初朱徵鍉病重之时,他的老丈人周恂在入府探望之时,给女婿出了一个馊主意:
先是王有疾,恂入问,窃与王曰:“王疾病当不可讳,无后奈何?何不取家人子名之,以奉王后?”王以为然,令二宫人假若有娠者。韩王及诸王来问疾,俱以托焉。—《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明宪宗画像
周恂身为王府教授,也算得上文化人,居然胆子这么大。大明自开国以来,不要说郡王,就是亲王绝嗣除国的都有不少,还没有人谁敢外面抱一个小孩来假充自己的儿子。而周恂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已经和朱徵鍉生母平氏,自己的女儿王妃周氏都已经商量妥当。为了让事情显得逼真,还准备了两个遗腹子。至于朱徵鍉,因为有在兄长韩王面前托孤的举动,自然也是共犯。这是一百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皇族丑闻,远在北京的宪宗皇帝迅速做出了严厉的批示:
汉阴恭怀王朱徵鍉革去封爵,削去谥号,追降为庶人。
冒封汉阴王朱偕瀞及冒封县主一并赐死。
主犯周恂凌迟处死,其正妻、妾室和儿子全部斩首,周家家产全部抄没。
从犯韩靖王夫人平氏、汉阴恭怀王妃周氏赐死。
参与此事的内使刘通等五人各杖一百充边军。
为了显示皇帝处理此事的决心,驸马都尉周景、司礼监太监李荣和锦衣卫指挥使赵璟被派往平凉亲自监督执行。司礼监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不用说了,都是宫中最受皇帝信任的人物。至于周景,则是英宗长女重庆公主的驸马,是当朝皇帝宪宗朱见深的姐夫。为了避免类似事件重演,宪宗要求自今以后各地王府及将军宅邸,严禁闲杂人等出入。同时为了震慑宗室,宪宗还亲自写信给各地王府,将朱徵鍉作为典型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乃致书于各王曰:“朕惟徵鍉乃韩宪王曾孙,宪王实太祖高皇帝之子。高皇帝奄有天下,封建诸王,藩屏国家,以为千万世不拔之基。岂意徵鍉秪因乏嗣,顾恋房闱私爱,轻信外人邪谋。致使其母及妃下挹污池之流,上溷天潢之泒。其得罪于祖宗,岂小小哉?身虽沦亡,咎难容贷。己革其封爵,削其谥号,追废为庶人。用彰朝廷大法,用慰祖宗灵明,以为将来警戒!鸣呼,莒人灭鄫,春秋所诛。而徵鍉忍心害理一至于此,祖宗以来所未有也。夫人闻知莫不愤怒,况于朕乎?况于宗室乎?尚恐各宗室亲王未知其详,特命所司抄录情词并书遍报亲藩,尚其亮之。”—《明宪宗实录一百八十三》
结语:虽然宪宗在信中发出了“况于朕乎?况于宗室乎?”的怒吼,但各地宗室为了那个世袭的爵位,有父子反目成仇的,有叔侄大动干戈的,自然也有为了防止绝嗣而铤而走险的。事实上就在两年以后的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山西太原晋藩方山王朱钟铤,因为纵容弟弟犯了和朱徵鍉同样的错误,也被削去了爵位。
在朱徵鍉死后,朱偕瀞尚未袭封的日子里,平氏和周氏一年只有十五石的养赡米,这和郡王一千石的岁禄相差实在太过于悬殊。有了这样直观的比较,为何周恂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恐怕也就不难理解了。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而已。不过笔者查了资料,没有发现对于册封不久的汉阴王妃刘氏的处理结果,应该是没有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