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那么美,用这样的句子才配得上呢!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高尔基说:“不管是白昼多么漫长,黑夜总是要来临的。”
我说:“无限风光在夜晚。”
魔镜是一个“对文字有追求”的作文老师,喜欢积累一些特别的表达。
将夜未夜之时,晚风轻拂、晚霞妩媚,这个美好的时刻,值得书写。这些短句用来写“夜晚”,自然是再高级不过——
1、炊烟四起,晚霞灿然。
——出自《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魔镜释义:
黄昏,袅袅炊烟升起,鸟儿归巢、人儿回家,这是烟火人间最温暖的风景。天边晚霞灿烂,夕阳无限好。
魔镜运用示范:
忙碌了一天,不觉已炊烟四起、晚霞灿然。牧童骑牛背,农民背锄具,都往家的方向走。
2、黄昏举烟火,略同中国
——出自《浮生六记·中山记历》
魔镜释义:
无法形容初看到这句话的震撼,最近常挂在嘴巴,一道黄昏就忍不住想起。黄昏时刻,挨家挨户都燃起了烟火,整个中国大地都一样。一种辽阔无边的延伸体验,一种由此及彼的生活气息。
夜晚来临,月色朦胧或清晰,都有别样的美——
3、似雾蒙花,如云漏月。
——出自《牡丹亭》
魔镜释义:
这个短句是对仗关系,雾里看花、云中望月,给人一种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感觉。
4、入夜,星影横斜,月光破碎,海面尽作火焰,浮沉出没。
——出自《浮生六记·中山记历》
魔镜释义:
作者记叙在中山游历的时候,到了夜晚,星光在海面投下影子,海水晃荡,月光支离破碎,就像燃烧的火焰,在水中浮沉出没。
若有海、有月的场景,用这一句来描写非常合适。
5、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
——出自《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魔镜释义:
这一段写种视角,整体状态是“月色颇佳”,作者此时赏月的姿态是“拿着轻罗小扇”,和芸娘两人“并坐水窗”。第一个视角“俯视”:河中的画面很美,有粼粼的波光、闪烁的月光;第二个视角是“仰视”:天空中云朵不仅有动态,还处于变换中。
魔镜运用示范:
月到中秋分外明,犹记去年全家赏月情景。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瓜子花生在手,月饼甜点满口,围坐小院,闲话家常。
6、月光澄水,天色拖蓝,风寂动息,潮声杂丝竹声,自远而至。
——出自《浮生六记·中山记历》
魔镜释义:
月光如水般澄澈,天空隐隐呈透明的蓝色,风声也渐渐静止下来。耳边不仅有潮汐声动,还夹杂了丝竹之声,自远而近。
有色有声,这样的月光下容易思乡怀人。难怪这段文字后面还有“宇宙之大,共此一月”,有对月兴怀的感慨。
很多时候,风和月,总是会同时出现的文人墨客的笔下。
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相传是清乾隆手书“虫二”,“虫二”两个字是“风月”这两个字里面的部分。用这个暗语来表现“风月无边”的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含蓄的性格特点。
有风又有月,自是“风月无边”——
7、风生竹院,月上蕉窗。
——出自《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魔镜释义:
古人说“不可居无竹”,在院子里总会种点竹子;他们又极爱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因此,窗边也会种点芭蕉。这句很好理解:晚风吹过竹林,月亮爬上窗外的芭蕉。
此情此景,容易对景怀人。原句为“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
8、风生袖底,月到波心。
——出自《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魔镜释义:
这一句很好理解,和“风生竹院,月上芭蕉”类似,晚风吹动衣袖,月亮照射到水流正中央。
9、风灭了香,月到廊。
——出自《牡丹亭》
魔镜释义:
格外喜欢这一句的语感,和“黄昏举烟火,略同中国”一样喜欢,反复吟诵,时时品味。
风吹过,花香飘散,月光静悄悄地出现在回廊中。这里的月光,有一种迈着优雅步伐悠然出现的轻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