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打针吃药,就可以治好小儿泄泻

小编导读

泄泻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多发。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若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证则预后较差,可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则易转为慢惊风或疳证。今天,小编带大家看一看如何以推拿手法治好小儿腹泻。

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

辨证推拿
(1)风寒

证候: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治法:疏风散寒,运脾化湿。

【处方】

疏风散寒: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背高骨,揉一窝风、外劳宫,推三关。

运脾化湿:补脾经,清补大肠,擦脾俞,捏脊。

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拿肚角、揉足三里。

(2)寒湿

证候: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

温中散寒:推三关,揉神阙,揉外劳宫、一窝风。

化湿止泻:补脾经,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拿肚角、揉丹田。

(3)湿热

证候:腹痛即泻,暴注下迫,大便色黄褐热臭,或见少许黏液;身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而痛。舌苔黄腻,指纹色紫。

治法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

清热利湿:清补脾经,清大肠,清小肠,推四横纹,推箕门,推下七节骨。

调中止泻:顺运内八卦,揉天枢,揉龟尾,捏脊。

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拿肚角,口渴加揉二马、清胃经。

(4)伤食

证候:腹痛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味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指纹紫红而滞。

治法:消食导滞,健脾和中。

【处方】

消食导滞:揉板门,推四横纹,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健脾和中:补脾经,顺运内八卦,揉足三里,捏脊。

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拿肚角、揉上巨虚,腹胀加揉天枢、中脘。

(5)脾虚

证候:大便溏薄,水谷不化,食后即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肌肉消瘦,神倦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指纹沉而色淡。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处方】

健脾益气:补脾经,顺运内八卦,揉脾俞、足三里,捏脊。

温阳止泻: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宫、百会,推上七节骨。

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拿肚角、揉脐,腹胀加揉天枢、中脘。

(6)脾肾阳虚

证候: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精神萎靡,形寒肢冷,面色㿠白,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肾健脾,温阳止泻。

【处方】

温肾健脾:补脾经,揉脾俞、肾俞,补肾经,推三关,捏脊。

温阳止泻:揉外劳宫、百会,逆时针摩腹,补大肠,推上七节骨。

随症加减:久泄不止加灸神阙,腹胀加揉足三里、中脘。

+
+
好书推荐

《小儿推拿临证精要》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内容介绍

本书突出临床实用,集众家之长,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体现中医特色,图文并茂,重点阐释儿科疾病诊法辨证、穴位应用、辨证推拿、预防调护、饮食宜忌及临证提要,基本囊括了小儿推拿临证必备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本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