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不可怕,怕的是“心穷”,马未都:远离身边吃相丑的“穷人”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六本》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的,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悟出了这则哲理。
和优秀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着香草的房间,时间长了就闻不到香味了,因为自己也变得香了;和不良的人交往,就像进了卖鲍鱼的铺子,久而久之就感觉不到臭了,因为自己也变得跟鲍鱼一样臭。
由此看来环境会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眼界、情商和格局等,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曾劝诫:生活中要远离格局小、吃相丑的“穷人”。
不过他口中的这个“穷”,指的并不是经济上的穷,而是观念上、精神上的穷,也就是“心穷”。马未都之所以能悟出这样的道理,说起来还多亏了他家的一名保姆。
一、马未都和保姆的故事
马未都曾聘了一位保姆照顾他的起居,平时这位保姆做起事来干净利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一日三餐做得也十分可口,可有一点让马未都觉得不能忍受。
原来,这位保姆虽然做事儿利落,但却是个很喜欢贪图小便宜的人。有好几次,她偷偷拿走家里的东西都被马未都发现了,虽然只是些葱姜蒜瓣花生米这样不值钱的东西,可马未都没把这当小事儿。
老话说“厨子不偷,五谷不收”,保姆的这种行为早就见怪不怪了,若是在别的人家或许都不算事儿,但马未都眼里揉不得沙子。
一开始他考虑到保姆家可能有困难,所以找了个机会跟她谈了谈,如果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说出来。保姆应付了几句但并没有醒悟,依旧干着小偷小摸的事儿。
这时候马未都才恍然大悟,保姆并非经济上有困难,她“穷”的是自己的心理和精神。保姆的生活并没有到缺衣少食的地步,而且她偷拿的那些东西也值不几个钱。
或许这些东西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但占便宜的过程,会让保姆的心理感受到快感。这种精神上的“穷”比经济上的贫穷还可怕,它已经深入人的骨髓。
精神上“穷”的人,往往有一些“并发症”,这种意识决定了他们的眼界和格局一定很狭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活中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而不顾大局和他人的感受。
这样的人不仅不讨喜,还可能会伤害到其他人,引起别人的反感,马未都与保姆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真正心中有大格局的人,从来不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折腰,因为这类人思考的面更广、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所以总能取得令人惊艳的成果,而非三瓜俩枣的成绩。
比如马未都家的保姆,如果她心中的格局能再大些,就不难想到自己跟著名的文化大师朝夕相处,平时肯定能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如果好好利用,未尝不可有一番作为。
而保姆就没做到这一点,只是贪图眼前的一点利益,最后弄得双方都不高兴。不过虽说心有格局的人不拘小节,但这并不等于不在意细节。
恰恰相反,这类人是非常注意细节的,习惯了谨小慎微,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
再大的事儿都要由一个个小环节组成,有时候中间出了一点差错,就会导致满盘皆输,所以注重全局的人一定不会错过细节。
三、远离真正的“穷人”
经济上的穷不是真正的穷,真正的穷是一种心理上的穷,他们目光短浅,自身没有格局,争取不到别人的信任,成不了大事。
心有格局的人,总会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这是他们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魅力,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境界。
古语有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虽然读起来有些狂傲,但细细品味后不难发现,如果一个人身处“陋室”这样恶劣的环境,还能说出这样豪迈的话来,说明此人的格局非同一般,眼界很宽,绝不会让眼前的困难搅扰到自己。
正因如此,即便是陋室也显得不陋了,后面才能接着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足以体现古人追求的境界之高。
由此看来,眼界宽的人关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寻常人追求利益,而这类人更追求精神的享受,也正是因为不受利益的束缚,所以他们言谈举止才能显得情商很高,让人觉得看起来顺眼、舒服。
结语
人生一世,每个人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爱财,有些人爱色,有些人则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些都没有错。
不过既然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人要想与众不同就必须具备一些能力,例如眼界、格局和情商,拥有这些就能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