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欣赏 | 重要私人珍藏木胎佛造像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是促进艺术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支持,方有流传至今的各类文物,如造像、法器等艺术品,这些艺术品除传达信仰外,还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蕴含着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明末清初 木胎漆金韦陀
H:95.2cm(连座)
韦驮开相若赤子,眉目带笑,五官立体。头戴红缨冠,左手按金刚杵,右手扶腰站于山石之上,身姿挺拔,姿态飒爽,动作潇洒,带有武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义气方遒。飘带缠绕于双臂间,战袍下衣摆处亦微微向上翘起,更显灵动飘逸。
铠甲遍布全身,夹片密布细密紧凑,而且各大范围夹片不一,胸前为山纹甲,手臂处则是鱼鳞甲,锁子甲遍布整个下摆。甲片制作精良,腰腹处兽头蹙眉怒目,威武霸气,可见匠人工艺之细腻考究,雕刻一丝不苟。此韦驮护法通身髹金漆,华贵庄严,被风拂起的衣袍柔软潇洒,与铠甲的硬朗干脆形成艺术上的对比,更显出韦驮器宇轩昂。整尊造像气度不凡,威严雄武,不可多得。
清早期 檀香木自在观音&善财童子
H:22.5cm,H:14.5cm
自在观音造像独特之处,在于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盘膝打坐的姿态,其坐姿受到了传统水月观音造型影响,予观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感觉。此尊自在观音造像头戴风帽,帽下束高髻,面相丰满圆润,眉目细长,双目微合,神态安详。全身衣纹流畅自然。自在坐姿,右腿支起,左腿盘坐,右手置膝上,姿态优美,神态安闲,为“自在”之真实写照,形态自在悠然。身旁为善财童子之像,《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记载,文殊菩萨在福城说法,善财听法后发心修行,开始了他孜孜不倦的参学之旅,终于悟道,这即是“善财五十三参”之经典传说的由来。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参,是善财到补怛洛伽山参访观世音菩萨,接受指点教化,成为菩萨。此童子略显福态,高发髻,赤足立于莲座之上,双手合十,面颊丰腴,鼻型饱满,面带微笑。造像比例和谐,衣纹写实,通体漆金,作工十分讲究。观者见善财之喜悦容貌,亦感愉悦,是一件极具感染力的上乘木雕作品。整组造像人物刻划细腻,生动传神,古韵十足,檀香木料精制,至今隐隐传香,深值珍藏。
清早期 木胎漆金药师佛
H:84cm,佛高28cm
药师佛的法门载于《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经中指药师佛修行菩萨道时,曾谓涅盘成佛后要恪守十二大愿。(菩萨皆慈悲为怀, 虽已证菩提,但却舍己为人,发愿渡尽有情众生始入涅盘,使之脱离轮回之苦。)成佛之后,药师佛成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或琉璃耶净土)之教主,其胁侍为代表太阳的日光遍照菩萨,以及象征月亮的月光遍照菩萨。在供奉药师佛的寺庙中,陪伴在侧的或许还有十二神将或十二神王,以六位一组的形式分侍两旁,他们各执兵器,身穿铠甲,象征药师佛普渡众生之誓愿。
清中期 木胎金漆观音菩萨
H:19.5cm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被认为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渡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渡,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观音菩萨与上首菩萨、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此尊观音菩萨盘跏趺坐,头戴宝冠,饰璎珞,衣褶纹路婉转自若,繁密而写实。面相丰腴,神态自然静穆。雕刻工艺精湛,金彩保存较为完好,十分难得。
明 木胎彩绘弥勒佛
H:55.5cm
弥勒佛通常是供奉在象征着佛教“三解脱门”后的佛殿中,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形象。民间因弥勒佛举止洒脱、平易近人,而深受人们喜爱,其云游四方,随身携带一布袋,内应有尽有,取之不尽,人称“如意乾坤袋”、“黄金袋”,故也称“招财佛”,人们常陈列于家中,以保招财平安。
本品其身躯浑圆,圆首大耳,双耳垂肩,细眉杏目,嘴角上扬,张口大笑,面容和悦,呈半跌迦端坐状。右手搭于右膝之上,左手倚靠乾坤袋之旁,身披宽袍,袒胸露腹,衣褶散佚自然流畅,疏密有序,毫无滞感。
清早期 木胎自在观音
H:27.3cm
此尊自在观音像以整木雕琢而成,观音坐于山石之上,髪髻高挽,头戴华丽的大宝冠,正中冠叶雕阿弥陀佛像。菩萨开脸丰硕圆润,曲眉似弯月,双目微睁,直鼻高挺,嘴角微翘,庄重宁静的神情中透出慈祥的笑容,似在冥想之中,又似在聆听众生。菩萨着通肩大衣,内着僧祗支,下着长裙,衣褶刻画简洁流畅。座下山石嶙峋,更添洒脱之气。此像造型比例和谐,雕刻手法娴熟,整体姿态出色地突现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是一件难得的造像艺术精品。
清早期 木胎漆金观音
H:65cm(连座)
此尊木胎漆金,菩萨像造型端庄大方,面相丰满,五官唯美慈祥,彰显中原佛陀妙相梵容之态。褶纹清晰而流畅,宽额丰颐,面容沉静,神态安逸;大耳珰垂肩,肩搭披帛,胸前饰项链、璎珞,下着长裙,富有质感,双手施禅定印。雕刻技法高超,不落俗套。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
清中期 檀香木站姿佛陀
H:44.2cm
此尊佛陀立像,髻珠附发,双目垂附,面相隆满,慈祥尔雅,肃穆沉思,略显悲悯。从开脸和衣纹的表现上看,此尊造像可以说是清代汉地造像手法的典型代表。到了清代,造像的雕刻手法已从写实走向了繁复,并形成了一种定式。此造像右手托宝珠,示将满足众生所祈愿,与常见持物不同。意在指引众生离苦得乐的清修之相栩栩如生,包浆油润,系清代时期难得精品。
檀香,佛家谓之“栴檀”,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的美誉。它取自檀香科乔木檀香树的木质心材,古时常雕作佛像,为世人所珍视。
明早期 木胎彩绘一佛二弟子
H:30cm
在中国佛教艺术作品中,木质佛像因其材质易得、可塑性强等优点,而盛行于中原大地,其生动写实的造型、流畅繁缛的工艺,令今世之人为之赞叹。
此尊造像木胎,佛龛内释迦牟尼佛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降魔印,盘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面容肃穆,法相庄严。头饰螺发,有高肉髻,身型健硕饱满,鼻子高而直挺,下巴圆润,大眼,耳垂及肩。左右胁侍弟子站立状,神情泰然自若,衣纹流畅,整体刻工精湛。且佛龛、器座尚存,殊为不易。
明 木胎彩绘水月观音
H:23cm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被认为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渡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渡,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此尊观音菩萨游戏坐于嶙峋山石上,头戴宝冠,上供化佛,着汉式菩萨装,饰璎珞,衣褶纹路婉转自若,繁密而写实。面相丰腴,双眼细眯,神态自然静穆。因年月漫长,稍有脱彩,但神韵犹在,雕刻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十分难得。
元/明 木胎彩绘观音
H:24cm
此尊造像木胎,表面金色褪尽,通体为斑驳的红底漆色,皮壳古旧。观音姿态怡然自得,发髻高挽,顶部有宝珠,宽额丰颐,凤眼微启,于端庄中流露慈祥之情。菩萨颈佩璎珞,飘带流转多变,深刻自然,雕塑技法精湛,法相温婉慈祥,莲花座没有散佚,实属难得,为佛教造像珍品。
明末清初 木雕罗汉站像
H:35.5cm
圆雕罗汉现番僧形象,额顶饱满,粗眉虬髯,阔鼻圆眼,大耳垂肩,面目神态威严肃穆,呈站立姿。身着长袍,衣纹飘逸流畅,自然写实。躯体斫刻精细逼真,比例适度,姿态生动,宝相脱俗,可谓超凡入圣。身着袒胸广袖长袍,衣褶自然流畅,下摆迎风而动,其挺胸而立,五官紧凑,眼聚沉思,神色安然从容,体现出罗汉直契佛心自明永恒的坚定与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