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与疫病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即太阳运行的整个圆形轨道(即黄道)平分成24分,即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相隔15天左右,有着固定的日期。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它的形成年代,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看法。但比较明确的是关于节气的最早记载出自《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分别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据竺可桢先生推定,这是约公元前11世纪(殷周之际)的天象。(鸟、火、虚、昂都是星宿名)到了春秋中叶,约公元前七世纪,土圭测量使用十分普遍,对于一个回归年的日数可以测量得非常准确。从《左传》《国语》等古籍中得知,当时已出现了“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同时,除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已出现。如《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以备故也。”这里有一个背景知识,就是我国的历法自商周以来就是阴阳合历,为了调整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关系,必须调置闰月来调整季节,(朔望月一个月是30天,一年是360日,与回归年差5天多,所以每十九年要置七个闰月)大概在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系统已经形成,并应用于很多方面,《黄帝内经》《吕氏春秋》中有很多相关记载。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臻于完善。我国早在西汉初年就已用节气注历,并且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就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太阳运行的整个圆形轨道(即黄道)平分成24分,即二十四节气。太阳刚进入某一节气是初,到达这个节气的中点,就是中气。参考资料 沈志忠二十四节气形成年代考等干支干支是一种符号体系,这一套符号体系在中国主要用于记时和记方位,因此它主要是空间和时间的符号。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亥子水,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辰戌丑未土。相生相克,同时还有“化”“合”等关系,如乙庚化金,申子辰三合水局。比较复杂,会在各种推衍过程中使用。干支的起源,隋·肖吉《五行大义》说:“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现在的干支并用的记年法(如今年是庚子年)真正成形,并广泛应用,始于西汉太初历。在此之前记年的名称只不过是十二地支名而已,与岁星即太岁记年有关。
五运六气五运,天干阴阳合而为五,主五运。这个在五运六气理论中用来算客运。甲己化土,甲化阳土,合人之胃,己化阴土,合人之脾。乙庚化金,乙化阴金,合人之肺,庚化阳金,合人大肠。丙辛化水,丙化阳水,合人膀胱。辛化阴水,合人之肾。丁壬化木,丁化阴木,合人之肝,壬化阳木,合人之胆。戊癸化火,戊化阳火,合人小肠,癸化阴化,合人之心。六气,地支阴阳合而为六,主六气。这个在五运六气理论中用来算客气子午主少阴君火,合人之心与小肠。丑未主太阴湿土,合人之脾与胃。寅申主少阳相火,合人之三焦包络。卯酉主阳明燥金,合人之肺与大肠。辰戌主太阳寒水,合人之膀胱与肾。巳亥主厥阴风木,合人之肝与胆。五运与六气也是对一年时间的划分方式。五运之初运从大寒起,至春分后十二日。二运自春分十三日起,至芒种后九日。三运自芒种十日起,至处暑后六日。四运自处暑七日起,至立冬后三日。五运自立冬四日起,至小寒末日。六气之初气是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二之气是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个节气。三之气是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个节气。四之气是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个节气。五之气是秋春、寒露、霜降、立冬四个节气。六之气是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四个节气。今年是庚子年,乙庚化金,客运加临的就是金气。庚为阳干,故今年的客运是金气太过。金又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金又化为不同的五行而加临不同的季节。初之运春二之运夏三之运长夏四之运秋五之运冬主运木火土金水客运加临金气太过金水木火土庚子年,地支为子。子午之年,主少阴君火,合人之心与小肠。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庚子年的客气与主气相对应的表见下表:春初之气夏之二气盛夏三之气长夏四之气秋五之气冬六之气客气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主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据此推演,去年末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从大寒(1月20日)之后,六气是少阴君火司天,客运是金运加临,初春起初之运又是金,整体上金气太过,木气被克,郁而不达,客气之太阳寒水略能疏解金气,但力量不足,在少阴君火司天的情况下,更易出现郁而化火。且少阴君火司天之下,木气受抑又被耗,生发之力严重不足,这也解释了老年人为何多重症,值得注意。附:五运客运太过病歌(今年为金气太过)清燥大行太过金,肝木受邪耳无疗,胁下少腹目赤痛,草木凋陨焦槁屯,甚则胸膺引背痛,胠胁何能反侧身,喘咳气逆而血溢,太冲脉绝命难生。六气客气主病歌(今年为少阴君火司天)少阴司天热下临,肺气上从病肺心,燥行于地肝应病,燥热交加民病生,喘咳血溢及血泻,寒热鼽嚏涕流频,疮疡目赤嗌干肿,厥心胁痛苦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