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谈文章的结构,不愧为文章大家,胜读十年书!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谈文章的结构,不愧为文章大家,胜读十年书!



如椽巨笔

10-09 09:23金牌宠粉官,教育领域爱好者

已关注

笔苑自用学习研究的实体书籍

欢迎加入“笔苑”文稿写作交流圈子,定期分享各领域最新文稿,请私信:圈子,2个字,获得入群方式。

文章来源:笔苑公众号

“笔杆子”谈写作系列文章共109篇。

这些文章是“笔苑”从诸多文章高手和文字巨匠的100余本公文写作类实体书籍,以及各级“笔杆子”几百篇公文写作教学和体悟文章中认真挑选,精心甄别,严格把关而成,历经3年,形成了《“笔杆子”谈写作文章汇编》(一)(二)两本实体书籍。

这两本书籍向文友展示后,得到广泛关注。10000余位文友委托“笔苑”打印装订学习,一些文友还将其送领导、赠同事,共同学习研究,得到了全国人大、中组部、教育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省市级文字工作者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特别是中央某部研究室原主任雄文老师还作出了“这本书集大成,你做了一件好事”的高度评价,这也是对“笔苑”辛苦整理的最大褒奖!

这两本书籍,已经成为文友日常文字工作的“参考书”“案头书”“红皮书”。

为了便于文友学习,“笔苑”现将这两本书籍中的文章,陆续进行共享,以飨读者。今天共享第22期。

谈文章的结构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 张志公

文章的构成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一是结构组织,一是遣词造句。这三个方面不能互相代替,然而密切相关,文章就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体。思想内容是主要的,可是它必须靠严密的结构组织和正确恰当的词句表现出来。

这里谈谈结构组织的问题。结构组织就是文章里材料的安排,文章各部分的相互联系。

文章的结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无论思想内容多好,无论词句多么优美,必须全篇组织得好。一层一层、一段一段,安排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该详的详,该略的略,前前后后,联系得紧密,照顾得周到。没有前后脱节的地方,没有丢三拉四的情况,没有拖泥带水的毛病,人家读了才能得到清晰明确的印象。常见有些青年同志写的文章,意思不能说不好,有的并且很好,词句方面有点小毛小病的,总还通顺,就是整篇组织得不好,不清楚,不严密,结果让人读着感到吃力,一遍看下去,还不能把它的意思搞明白,这样的文章,往往达不到写作的目的,至少要打很大的折扣。

文章的结构决定于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这篇文章分三段,那篇文章分五段, 为什么先说这层意思,后说那层意思,这些,都是文章的内容决定的。

从作者写作的角度说,他怎样明确自己所写的内容,并且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呢?

这首先是个思路问题,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样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 按照这个思路写成文章,就是所谓结构组织,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 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所以要文章的结构好,必须求之于思路。要思路清晰严密,必须善于观察事物,能够理解和认识事物,只有从锻炼观察能力和理解、认识的能力入手, 才能培养起既活泼而又严密的思路,只有培养起这样的思路,写文章才会有好的结构。

写一棵树,如果你对这棵树的形状、构造、生长发育、性质作用,都不知道,或者知道得不清楚,这篇文章将如何写法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一切都将无法下手。勉强写些话出来,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使读的人也摸不着头脑。这还谈什么结构组织?写一件事,如果你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发展、演变、作用、意义,都搞不清楚,所知既然模糊,看法和态度就更难得鲜明。这样,文章又将何从组织?总之,自己不明白,就无法使读者明白。

其次是文章的性质、对象和目的。文章总是写给特定的对象看,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的,文章里的材料怎样安排,各个部分怎样组织,要看文章是写给谁的,是为什么写的。比方,某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你去调查一下,回来之后把那件事情写下来,向领导报告。这该怎样写法?当然只有原原本本把事情的经过从头至尾地写出来,用不着什么“倒叙”、“插叙”那些办法。如果想把这件事情写成个通讯报道,在报刊上发表,写法也许不同一些,可能先把结果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去写事情的发生和经过,中间也许要补充一点跟这件事情有关的情况,以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得清楚一些,并且也要考虑到怎样安排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使他乐于读下去。倘若拿这件事情作题材,写成一短篇小说,写法就会更不一样。写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也要看写给谁和为什么而写来考虑文章的结构——是写给有关的个别同志看,还是写出来发表?如果发表,是在哪里发表?给哪些读者看?是着重于表明自己的意见,还是着重批评一种相反的、错误的意见?虽然谈的是同一个问题,由于对象和目的不同, 文章里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得出结论,也就是说,文章的结构组织怎样安排,也会有种种不同。

所以,要文章的结构好,除了先决地求之于思路的清晰严密之外,还要把写作的对象和目的明确起来。不能为结构而结构。结构是为文章的目的服务的。

总之,结构不是个单纯的方法技巧问题,虽然这里边有方法和技巧。有些青年同志在学习语文,希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听说写文章讲究篇章结构, 于是想找人教给点谋篇布局的方法。方法当然要讲,然而那还不是根本的。根本的问题在思路,在写作要有明确的目的。特别是思路,这是关乎文章结构的最根本的东西。

思路需要锻炼,也是可以锻炼的。思路一要开阔活跃,二要细致严密。锻炼就是向着这个目标来的。入手处:一在观察,二在思考。看一样东西,不是毛毛草草地看一眼就算数,而是多看看,仔细看看,一边看着一边想一想。

定要把它看清楚,看明白。比如看一座山,可以从远处看它的整体,看它的气势,又可以走到近处看它的岩石树木;可以从山脚看上去,又可以从山顶看下来,可以从这座山想到那座山,想到过去看过游过的山,也可以从山上的泉水瀑布想到由这里发源的溪流江河;可以从它的景色想到它的蕴藏,也可以从它的今天想到它的明天;如此等等。不是随便看看,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认真地看看,用心地想想,作到对这样东西了然于胸中。对事物有了这么一种明晰的印象,等到要写文章,根据写作的目的考虑一下,哪些写进去,哪些不写,哪些多写一点,哪些少写一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从哪里写起, 到哪里转个弯,到哪里结束,心里有了这么个数,一步一步写下去,写完之后反复看一看,读一读,如果有详略不合适、连贯不顺畅、联系不周密的地方, 好好改一改,这不就是结构组织吗?看一件事情,想一个道理,也是这样,知道了结果,一定找一找原因,想一想用这个原因说明这个结果合理不合理,下了个判断,一定找一找根据,想一想这根据充分不充分。正面想想,反面想想, 把有关的事情和道理联系起来想想,总之,要做到对这件事或者这个道理了然于胸中。这样,头脑里也就有了头绪,写起文章来也就有了条理。

当然,能够这样看事情,思考事情,要靠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认识水平, 以及知识的蓄积。但是,这里边也有个习惯问题。注意锻炼,能逐渐养成好的习惯,不注意锻炼,也会助长了不好的习惯。因此,我们说锻炼是有用的,是不可忽视的,经过不断的、有意思的锻炼,能够使我们的思路在现有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尽其可能的开阔活跃起来,细致严密起来。那样,写文章就能够比较地铺陈得开,不至于干干巴巴地一疙瘩,就能够比较地有些条理脉络,不至于颠来倒去,麻乱一团,或者前后脱节,丢三拉四了。

除了自己经常注意之外,读好的文章,用心理解它的层次结构,也是锻炼思路的很有效的办法,因为从那里可以领会到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开展的,这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让我们读毛主席的文章——《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里谈长征的意义的一段。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他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社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宁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 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就这样不长的一段文章,里边清清楚楚地有个结构。开头一个问句和一个答句是第一层,总论长征的意义。以下由“自从盘古开天地”到“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是第二层,承接第一层,把总论提出的判断分析开,分别论述“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插种机”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总而言之……谁就会陷入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是第三层,深入一步,论述具有这样伟大意义的长征证明了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能力。以下是第四层,从长征推开去,说明长征结束后展开的新局面,我们这样来分析、领会文章的结构,主要不在于学习文章结构的方法技巧,而在于学习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路径——怎样从全面的认识一件事情的意义到具体的分析,怎样从具体事实的意义深入和提高到更本质、更重要的意义,怎样从当前的事情看到它的趋势和前景。这样钻研, 我们的思路会得到启发,受到锻炼,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我们自己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而这种能力必将从我们安排文章的结构之中反映出来。

不仅读议论性的文章可以这样读法,读记叙性的文章也可以;不仅读现代的文章需要从思路上着眼,读古代的优秀的文章也需要。举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佛。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这是一篇游记,游记并不是一边游着一边写,而是游完之后,想着游览的情景写的。这篇文章表现出,作者的思路大致是这样,他先想到小石潭所在的地方,想到逐渐走近小石潭时听见怎样的声音(闻水声,如鸣佩环),看见一些什么景物(潭边的石头和树木);然后继续想,走到潭边向潭里注视的时候看见怎样的景象(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接着想下去,看过潭里的游鱼之后,又抬起头来顺着潭岸向远处眺望,看见了怎样的情景(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近处、远处都观赏以后,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写坐在潭边看见什么,感觉到什么,最后,游够了,该回去了,于是写回去,一直写到同游的人和作这篇游记。显然,文章的结构组织所反映的正是作者游览时观察的顺序,和写文章之前回想出的东西都留有清晰鲜明的印象,只要写的时候把游览的过程和所得的印象都叙清楚了,我想,我们也同样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有条有理而又清新生动的游记来。文章的结构不是一件难事。

有的同志给我来信,要我谈谈怎样读文章,有的同志要我谈谈怎样写文章, 特别是怎样把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好些。我想,这两个方面能够统一起来。

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然后根据时间等等条件,尽可能地去熟读,乃至背诵。

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够“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因此,哪怕篇幅比较长,也尽可能一口气读下来。有少数地方不甚明了,暂时由它去、不细想,也不查字典。

想一遍,就是想一想那大意和梗概。什么是大意和梗概呢?主要是这么几点:

1. 这篇文章主要地谈了个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2. 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

3. 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

这第三点,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组织。

想这一遍是大有用处的。读报纸刊物上的一般文章,有时只能读一遍,没有时间重读第二遍。如果读一遍就丢在一边,往往印象模糊,稍过两天就忘了。读过之后略微想一想,把上边说的那三点回味一下,印象就清楚多了,深刻多了。这样才不白读,才能从中得到点什么。倘若是一篇重要文章,是要好好学习的文章,读一遍,想一遍,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对上边说的三点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之后,再去细读,才能使自己的思路跟作者的思路合拍一些,才知道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当深入揣摩,这样,收获能够更大些。常见有的同志读文章,一上手就一字一句地抠起来,半天还不能读它一遍,一直读到头,所得的多是些零零星星的印象,得不出一个完整地扼要的印象,也有的同志,草草读一遍之后,马上又回过头来重读,有时候读了两三遍,印象还是很笼统,甚至相当模糊,理不出个头绪,我想,这种情形可能都是由于缺少想那一遍的缘故。想一遍,这是个习惯问题。养成这个习惯之后,费时很少,往往只要几分钟,十来分钟就行,而收效很大。

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咀嚼,消化。

1. 验证第一遍读过之后,所得的印象对不对。对的,加深它,巩固它;不 对的,纠正它。

2. 求透。懂得不清楚的,要思考、揣摩。要考查工具书;前前后后的联系照应,要弄明白;主要的,次要的,要搞清楚。要得出总的、全面的理解;也要得出分解的,一部分一部分的理解。

3. 求深。要体会含蓄蕴藏的意思,要玩味精细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论断的分寸。

我想,用这样的一些步骤来读文章,对于锻炼思路是很有好处的。如果思路不断地得到锻炼,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在结构组织方面就会有些办法了。

(0)

相关推荐

  • 思路思维

    思路-思考的内容范围和方向顺序 从阅读经验看,文章的结构,实际上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弄清了文章的结构,也就等于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特色. 所谓线索, 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 ...

  • 最新5+生信思路 21天接收! 肿瘤和非肿瘤均适合

    文章名:Identification of Key Genes With Differential Correlations in Lung Adenocarcinoma 投稿到接收只有21天!!! ...

  • 公司组织结构分析及解决思路,公司组织结构分析、各部门职能分析

    为职场精英打造个人知识体系,升职加薪! 公司组织结构分析.各部门职能分析 目录 一.公司组织结构分析及解决思路 二.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建议 三.公司机遇与挑战分析 四.职能部门职责与工作规范 一个组织如 ...

  •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谈乡村振兴经济学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论坛创始人.中国资本论坛秘书长董志龙在第七届中国资本论坛学术工作会议上围绕乡村振兴发表重要讲话. 著名经济学家董志龙表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在"十三五"时 ...

  • 著名画家张志民“张大石头”对自然山水的重构和解读(上)

    张志民 号张大石头,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浙美)山水画高研班.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 ...

  • 张志民谈“石头画”的临摹与写生

    临画要讲大气势.古人的画好,不只是局部好,整体更好.所以临摹时眼不能只盯着局部,看一笔画一笔,毫无生气,要讲究整体的感觉,笔笔有序笔笔生发.我们是向古人学习,不是仿古. 范宽的<溪山行旅> ...

  • 闲说湘菜52 大师张志君谈湘菜:贵在入味

    湘菜大师张志君谈湘菜:贵在入味 张效雄 湘菜名厨中,能称得上大师级的并不多,既是大师又是画家的更是凤毛麟角,我的好朋友张志君称得上是这当中的佼佼者. 张志君,湖南祁阳人,字岚峰,称高峰观居士,号&qu ...

  • 当代著名艺术家张志勇作品欣赏

    当代著名艺术家张志勇作品欣赏 2021-07-02 16:30·象之印文

  • 年度评选名家名作——著名画家张志恒

    [艺术简历] 张志恒:河北正定县人,出生于1947年.自幼喜欢绘画,小学就参加国际绘画比赛.1965年初中毕业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在校八年得名师指导,山水画师承李可染,李行简.作品格调清新,气韵生动 ...

  • 著名书法家张耀公——博采众长 匠心独运

    书法家张耀公和恩师魏启后的合影 个人艺术简介及作品欣赏: 张耀公,原名张玉峰,号个山居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国际书画研究院院士,羲之书画院副院长,长城文化艺术研究院理事,山东省佛教协会会员, ...

  • 张志公:说工具

    说工具 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相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 对于语文的这种性质,大家多半同意,看法上没有什么出入.但是,语文教学应当怎么办才算是符合语文 ...

  • 张志公:学好语文不是一件小事

     看点    阅读和写作总是孩子学习语文路上的一大门槛.如何更好的理解文章,如何写出清晰,动人的作文.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还能学到更深层的技能?本文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