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几千年历久弥新的文化传承。正月十五吃元宵、放烟花、逛庙会、赏花灯、猜灯谜,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也是岛城市民的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元宵佳节来临,总是格外期盼、分外高兴。而现如今总是少了一些情怀和味道,曾经的节日习俗与我们渐行渐远。今天专门编辑了一组由老照片收藏家逄淑才老师提供的珍贵照片,上世纪八十年代岛城元宵佳节旧影,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回味、感怀往昔。
或许很多的感动留在了曾经过往的某个元宵佳节,这是一段专属于老青岛的故事,当我们翻看这些尘埃已落的老照片,一张张纯真的黑白抑或彩色旧影,总会勾起点滴回忆和感怀,怀念流逝的岁月,让我们一起静静欣赏这些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让思绪漫飞,让回忆再次划过心底最深处。这些曾经欢乐地场景、熟悉的画面,是不是有一种很怀念的感觉?
那时的青岛,每到元宵佳节,为了让元宵节分外明亮,除了厂矿校企等单位纷纷制作悬挂之外,几乎很多家庭都有纸扎花灯的习俗。小时候,住在仲家洼的趴趴房里,到了元宵节,看到邻家的小伙伴们提着简易的小灯笼满胡同的展扬,就跑回家找大人要。父亲就会找来竹木条、铁丝等,很快的给我扎好一个灯笼轮廓,再用春节糊窗户剩下的粉红纸,小心翼翼的围着灯笼骨架糊在上面,底座上还会倒钉上一个钉子,找一个蜡烛头插在上面,一个简单而又好看的小花灯就扎好了。其实,即使是非常简单的扎起个形似的轮廓,也往往令儿时的我们兴奋不已。而记忆里,大街小巷、邻里百家那些曾经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花灯,不仅照亮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灵,更体现了传统民俗的精华。
1984年元宵节,莱西县供销社百货楼、果品门市部前欣赏宫灯、花灯的人们。
1986年2月23日,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际,台东区曾经在刚竣工的宁夏路大桥上举办了一场规模较大的灯会,那时的花灯基本都是台东区各企事业单位内擅长手的工人们制作的,工艺也很是考究。
那一晚的元宵灯会,也留给了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父亲用一辆独轮车,从仲家洼的家里,推着多年腿脚不便、九旬高龄的姥爷,沿着大桥愣是走了两个来回,直到人流渐去,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家返去。
如今,父亲离世已有十多年,但30余年前,在刚建成的宁夏路大桥上,姥爷花白的胡子与开心的笑容、父亲满脸的汗水与高大的背影,路人感怀的称赞与桥上热闹的场景,我想永远会留在我的记忆中......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节日美食当然少不了特色美味元宵了。记得小时候我们不少家庭都是自己做元宵,叫“滚元宵”,调好了馅,捏成一个小圆球,在笸箩里不停的滚来滚去,一个个白白的大元宵就如此成型了。对“滚元宵”至今仍记忆犹新,是因为那时家里生活还较为困难,父亲上班,多年病休在家的母亲就会想方设法赚点钱支撑家务。拆线头、扒花生、糊火柴盒。而到了端午节就会包粽子、元宵节“滚元宵”,然后比我仅仅大三岁的哥哥就会骑着自行车出去叫卖,延安路大转盘、湛山村、大小遥、浮山所......,那时他也刚上初中。许多家庭还是习惯买来现成的吃,这个时候几大食品厂、国营商店的食品柜台最是红火,而市场、街面上的个体制作出售元宵的商户或是散摊也逐渐增多了起来。
青岛清真食品厂提篮元宵的包装制作,上世七十年代,青岛四大糕点厂,生活林、台东、清真和沧口糕点厂,全市的糕点基本都由这几家供应。
中山路北端,“天府元宵”正月里生意红火。
天府酒家门前热闹的场面,各种元宵引来众多市民抢购。曾经的天府元宵,人称“元宵大王”,成品皮薄馅大,开锅既熟,香甜可口,食而不腻。凭着特色元宵的名气与独特手艺,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山路210号的天府酒家生意异常红火。
虽然仅是几十年的岁月流逝,但再次翻阅这些老照片时,那是被勾起的儿时回忆,那是再难重回的亲情时光,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编辑这一组不算久远的老照片,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时刻,愿灯月相伴,中宵圆满!在欢庆佳节的同时,共同祈愿疫情早日结束,祝福祖国国泰民安!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文中照片均为老照片收藏家逄淑才老师收藏,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