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 阳历 阴阳历(三)

我们知道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来制定的。顾名思义,阴阳历就既不是全用阴历,也不是全用阳历,而是兼顾这两种运动来制定的。我国目前除使用公历外,根据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需要,仍使用这种阴阳历,也叫农历。

阴阳历是如何规定历年和历月的呢?它是把月相变化一周作为一月,这一点和阴历完全相同,所以也有人把它就阴历。其实它和阴历是不同的,不同的地方是阴阳历并不是固定以12个月为一年,而是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所以一年中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为了保持名义上一年为12个月的习惯,插入的一个月称为闰月,如闰三月、闰五月等等。因此阴阳历的优点在于阴、阳二历兼顾,它可以使农历中任何历月的每一日起都有月相上的意义,而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接近,保持了历年中的春、夏、秋、冬与实际的季节相一致。

我们知道回归年和朔望月是两个不能相合的周期,因为它们不能互相除尽,那么应该怎样设置闰月才能使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一直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这个问题解决得相当成功。

前面讲过,12个朔望月为354.3672天(29.5306×12=354.3672天),和回归年比较起来相差约11天,过三年后就相差30多天。这样过三年后就得加一个闰月来消除这种误差,所以在闰年时,一年里就得有13个月了。如果每过三年增加一个闰月,仍然还多几天。要知道,加入闰月后剩下的天数也是一个很客观的数目,逐年累积起来,季节又会错乱。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天文学家发现如果在19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的话,便和19个回归年几乎相等,也就是说在19年中应该安排12个平年(每年12个所望月),7个闰年(每年13个朔望月),共计235个朔望月。请看计算:

1个回归年=365.2422天

19个回归年=365.2422天×19=6939.60天

1个朔望月=29.5306天

235个朔望月=29.5306天×235=6939.69天

可见19个回归年的天数和235个朔望月的天数几乎相等,相差只有两小时9分36秒合0.09天。

那么到底在哪一年的哪一月设置闰月呢?这和二十四节气有关,基本原则是“中气定月,无中置闰”。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十二个中气,自冬至开始,逢单数为节气,逢双数为中气。其中十二个中气为农历12个月的标志,这在历法中称为“中气定月序”,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风是二月的中气等等,不能搞乱。我们知道,每两个中气之间的平均天数大约为30.5天,而一个农历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天,这就是说可以在某一个农历月中不出现中气,或者说应该是这个月的中气移到了下一个月,于是阴阳历就规定,凡没有中气的那个月就定为上一个月的闰月,不算入正常月序之内,天数与上月相同。

甘肃民间有个题目为《三年等了个闰腊月》的故事流传甚广。故事的题目涉及到阴阳历的闰月在12个历月中的分布情况。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地讲,冬天时,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快,两个中气之间的天数只有28天多一点,比一个阴历月短,不会出现无中气的月份,自然就不会有闰月了,所以阴阳历的正月、腊月不可能出现闰月,三年等了个闰腊月自然是不可能的。夏天的情况恰恰相反,闰月出现的机会较多,特别是四到七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