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属性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和历法密切相关,但有不少网友说不清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不少人更不清楚二十四节气属于阴阳历(农历)、阴历还是属于阳历。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的创造,为我国所特有。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生动地体现了地面上寒来暑往的循环规律,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远在殷代至周初,就已经应用土圭测量正午日影长短,确定出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四个最重要节气。到战国后期,在春分、秋分和冬至、夏至的中间加上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这八个节气表标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汉朝初,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反映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和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的知识体系,那么它与同样反映气候变化、物象差异的历法有什么关系呢?

二十四节气属于历法的范畴,是反映以一年为周期气候、物候变化过程的历法。请注意,这里的“一年”特别关键,这里的一年既不是阴阳历(农历)年,也不是阴历年,而是指阳历的一年,即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回归年。因为春、夏、秋、冬一次循环,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反应,人们看到的是太阳沿黄道运行一周,即文学上所讲的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天文学上的含义是把黄道分为24段,段和段之间有一个分点,太阳在天空背景上视运行到一个分点上,就表示到了一个节气。

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约为365天,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为360°,平分365天和平分360°哪个方法更科学呢?古代天文学家把365天平分为24等分,每一等分15天多一点,即每过15天多一点,就到了一个新的节气,这个方法叫“平气法”。这样平分后问题出现了,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速度有快、慢之分,这就导致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速度有快有慢。夏天时速度快,从春风到秋风,不是正好半年,而是186天多;冬天时速度慢,从秋风到春分,也不是半年,而是179天多(见下图)。这样就不能保证昼夜平分出现在春风和秋风这两天,这不符合历法的规定。

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速度

而制定历法的人不是平分365天,而是采用历法中的“定气法”,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平分为24等分,即平分360°,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即以春分时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位置为黄经0°,每隔15°为一个节气(见下图)。这样规定后,春分和秋分一定在昼夜平分的那两天,夏至一定是白昼最长的那一天,冬至一定是白昼最短的那一天,二十四节气也和实际的天象相一致了。但这要规定后,每个节气的天数又不相等了。冬至前后太阳视运动速度快,一个节气只有14天多,夏至前后太阳视运动速度慢,一个节气可达16天多,虽然天数多少不等,但表示了太阳的真实位置,与一年中太阳辐射的变化有了固定的关系,而太阳的真实位置和一年中的辐射变化正是造成每个节气物候变化、气候特点的根本原因,更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显而易见,二十四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以今年马上就要到来的寒露节气为例,寒露在黄道上的具体位置为黄经195°,今年寒露的时间是10月8日 09时38分53秒,这一时刻的天文学意思是太阳的中心在周年视运动的轨道于10月8日 09时38分53秒运行到了黄经195°的位置。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制定的历法,属于阳历的范畴,故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月份中的日期是相对稳定的,变动不大,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23日,前后相差1—2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