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闽”、“八闽”、“九闽”、“十闽”
福建简称“闽”有别称为“八闽”这早已为众人所知晓。然而它的真正含义,却往往被人误解,至于七闽、九闽、十闽的称谓则更鲜为人知了。
先说“闽”。在有关报刊甚至书籍中,把福建简称“闽”说成是“因为有一条闽江流贯全省而得名。”其实不对。因为福建历史上,是先有“闽”而后才有“闽江”这条江名的。据《周礼。夏官》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辩其邦国都域:四夷、八蛮。七闽、九貂、五戎、六戎之人民……”这就是我们最早的记载。3000年前,福建境内居住着七支土著部落,所以福建最早别称“七闽”。至于“闽江”最早称“建江”,因为源于建溪而得名,以后人们以这条江流贯“七闽”之地,才给他改名为“闽江”。据《闽书》卷二:“方域”篇记载,闽江之名始于明代,至今才四百多年。
到了明代,全省分“八府”并正式开始设立省,这些府是:福州府、兴化府(今莆田地区)、建宁府(今建瓯地区)、延平府(今南平地区)丁江府(今龙岩地区)、邵武府(今邵武地区)、泉州府、漳州府。所以我们福建从此别称“八闽”。值得提出的是,在明代以前,福建只能别称“七闽”而不能称“八闽”。
清朝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取得台湾,第二年(公元1684年)设“台湾府”这时,福建的“八闽”便成了“九府”所以福建在清朝初又别称为“九闽”。
清朝政府还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把闽东地区的“福宁州(州治在今霞浦县),升为“福宁府”管辖霞浦县、福鼎县、福安县、宁德和寿宁。于是一时期的福建有十府,故别称“十闽”
。
福建省,省会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华东地区。元朝置福建行中书省,最早的福建名称出现是在唐代,取福州,建州一字。简称;闽
福建自古以来素有闽地之称,最早的《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也就是说在周朝以前福建大地上生活着七个土著七国。后又被称为八闽之地,因为北宋时分为八州、军(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邵武、兴化二军)。所以是先有闽地而后由福建。
远古属百越,七闽之地,秦统一中国后设置闽中郡,两汉时期属会稽郡,三国时期属吴国,设建安郡。南北朝时期陈朝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隋朝统一后,把建安、晋安、南立闽州都督府,
唐朝福建属江南道,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北宋时期设置福建路,划分福建全境为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
元朝时期设置福建中书省,先后置行省于泉州和福州。后来来来回回将福建省撤销并入江浙行省,后又并入江西,最后又撤出成为中书省。
明朝福建设八府一州。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后又撤出。清朝时期福建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
解放后福建省设8个专区,直辖福州,厦门两市,67县。现在福建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厦门,8个地级市,29个市辖区,12个县级市,44个县。全省面积12.4万平方千米,全国排名23名。全省常住人口3874万人,全国排名第15名。2017年GDP32298.28亿元,排名第10名。福建省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面、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面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方言复杂主要为闽东语、闽南语、莆仙话、闽中语、客家语等。
福建省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陆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依山傍海的特点也造就了福建丰富的景色拥有众多的5A级旅游景区;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福建省土楼旅游景区、福建省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泉州市清源山景区、宁德市白水洋-鸳鸯溪旅游区、宁德市福鼎太姥山旅游区。
代表人物:南宋理学家朱熹,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民族英雄郑成功,施琅,林则徐。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林语堂。世界羽毛球名将林丹,蹦床公主何雯娜。演员姚晨,陈赫,梁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