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病理心理学,也叫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而非人们自定义的“变态”。
二、“变态”的标准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1、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主要表现在是否出现幻觉、妄想,以及是否有自知力(即对自身精神状态的判断能力)。
2、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原则。
即认知、情绪和意志行为是否协调。例如,一个人遇到开心的事情反而阴郁,遇到痛苦的事情反而做出快乐的反应,这就是心理活动失去了协调性。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例如在没有明显外因的情况下,一个待人接物非常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有可能是人格稳定性出现了问题。
对精神障碍做诊断还有以下三个标准:
1、症状标准:精神障碍有很多种症状表现,如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即自主性、有效性障碍),最典型的症状是出现幻觉、妄想、情绪的极端不稳定。
2、严重程度:体现在个人有多痛苦,个人的社会功能受到的影响。个人社会功能如生活自理、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规范的遵守等。
3、病程:持续时间。
所以,对精神障碍的诊断是在判别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症状、严重程度和病程这三个标准得出的。
只有某个或某些症状是构不成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一个程度和频度的问题。
三、常见的变态类型:神经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病。
1、神经症,即轻度意志行为障碍与心境障碍,表现在有持久心理冲突,精神痛苦;心理或社会功能受到损伤;无器质性病变;基本不会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心理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欲望、态度、动机、目标、认知、情绪、反应倾向同时出现,在人们内心进行争斗,既无法抛弃任何一方,也无法把二者协调统一起来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常见的神经症有:
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和抑郁性神经症。
2、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即轻度情感性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会给他人或自己带来一定的伤害。
躁狂症:思维奔逸、情绪高涨、语言和动作增多;
抑郁症:思维缓慢、情绪低落、语言和动作减少;
双相障碍:即躁郁症,情绪高涨与低落交错发作;
持续性心境障碍:即慢性躁郁症或抑郁症,时间长、反复、程度轻。
3、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十二种人格障碍A类,认知性障碍。
古怪性/怪癖性:(过度远离客观现实、人类精神与人类社会;主客观世界要统一)。
一、偏执型:缺乏现实性、过度自我中心;
二、精神分裂症:远离正常人类精神;
三、社会分裂症:负向远离社会。
十二种人格障碍B类,情绪性障碍。
表演性/情绪性:(过度感性;理性和感性需要平衡)。
四、反社会型:漠视生命,破坏社会;
五、冲动型:危害他人;
六、边缘型:危害自身;
七、表演型:过度情绪化,吸引他人注意;
八、自恋型:极度自我、自视甚高、过度自尊与自负。
十二种人格障碍C类:意志行为障碍,即自主性、有效性障碍。
焦虑性/恐惧性(缺乏控制感与自主性、依赖他人或过度完美;凡事都要靠自己,但思维与行为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否则就会产生无效性,无效常态化就会导致焦虑、恐惧、抑郁。)
能做成事情的正念:要站在客观无我的立场,有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纯粹观念,正确认识和制约自己的欲望、情绪、执念,有保证结果正确的健康成熟心理机制,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才能有真正的自主性、控制感和效能感。
九、回避型:过度活在别人评价里。(没有自主性)
十、依赖型:过度依赖他人。(缺少自主性)
十一、强迫型:过度追求完美,抓不住关键、重点与主线,有效性低。(有自主性,但抓不到重点)
十二、抑郁型:无助、绝望型,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与行为,经常无效导致。(曾经有自主性,经常挫败导致)
4、精神病:
指各种外界的有害因素所导致的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的人,表现在心理活动与客观现实分离,出现幻觉和妄想,无自知力。
具体表现为注意、感知、思维、记忆、情感、行为、智力、意志、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由于心理活动障碍,致使患者扭曲地反映客观现实,丧失了社会适应能力,或伤害自身或扰乱社会秩序。
神经症和精神病不是同一种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还有自知力和求助行为,后者已经失去自知力也没有求助行为;前者基本不会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后者会伤害自身或扰乱社会秩序。
相关知识重点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过程的主客观世界一致性,认知、情绪、行为等心理活动的协调性,人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异常心理的认识,应该首先了解一般心理问题、神经症、心理疾病、精神病等概念的异同。一般心理问题不属于变态心理学研究范围。
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即轻度认知障碍:主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知觉偏差现象: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优先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宽大效应;验证性偏见;事后聪明偏见;自我投射效应;自我重要性偏差;我们是世界的中心;自我实现预言。
心理疾病指心境障碍和人格障碍。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中的重点:进食和睡眠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心境障碍。其他还有精神病、人格障碍、与发展相关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障碍等则次要一些。
心境障碍: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即躁郁症;
持续性心境障碍即躁郁循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等,可以认为是慢性的躁郁症和抑郁症。
抑郁发作时间标准是2周、而躁狂发作则是1周即可,但躁狂和抑郁并不完全呈相反关系,躁狂发作患者也会常常处于痛苦和焦虑中。
区别抑郁发作和恶劣心境的重要指标是除了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以外有没有其他的伴随症状。
尽管恶劣心境也会产生自杀倾向,但会因为产生种种顾虑而放弃。
抑郁症又称绝望症,自己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周围的人和事不受自己控制的习得性无助和绝望。
抑郁者,包括愤怒、抱怨、恐惧、焦虑等,其思维错误的本质是“我们是世界的中心,世界都要围着我转”,当外界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感到失望或沮丧,长期的失败就会导致无助或绝望,形成一种动机缺失、认知缺失、情感缺失、意志缺失的生命状态,表现特征是思维缓慢、情绪低落、语言和动作减少或迟缓。
神经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五类。
疑病症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症。
恐怖症包括:恐惧症、惊恐障碍、应急障碍。
惊恐障碍即急性焦虑症,是以莫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但是惊恐发作并不是只有在该问题中才会出现,恐惧症、应急障碍等问题都会伴有惊恐发作。
应激障碍: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可以在任何突发事件中出现,最多在一个月之内就会自愈。
创伤性应急障碍则必须是人生重大变故或重大灾难(如自然灾害、失去亲人等等)。
其他问题: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社会分裂症、冲动控制障碍、癔症、成瘾性行为、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和老年人心理障碍等。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如工作变动,退休)、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症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
成瘾性行为:成瘾性行为的特征是被动、依赖、自我中心、反社会,如网上游戏、赌博、吸烟、酗酒、性乱交、毒品、偷窥、炒股 、购物等。
一个人的基因对个体的成瘾倾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它影响因素如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性格等。
基因影响,比如DRD2基因跟酗酒、吸烟、暴食等易成瘾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又如,D4基因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啡肽与赌瘾有关。人在赌博时,大脑内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
性格是成瘾的基础,发生成瘾者,其人格往往有缺陷,称为“成瘾人格”。有三种人格缺陷者易产生物质依赖,即变态人格、孤独人格和依赖性人格。
这些人格缺陷所表现的共同特征是,缺少支配感,易产生焦虑、紧张、欲望不满足、情感易冲动、自制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意志薄弱,外强中干、好奇、模仿。
定义各类心理障碍时,是用以下标准来衡量的:
认知维度、心境维度、态度和行为维度、时间维度、生理功能维度、排除其它心理障碍或器质性疾病。
第一,认知和思维的维度,即认知维度。
也就是与正常状态相比较,该心理疾病会使人的想法、思考问题方式上产生怎样的变化,比如抑郁症会让人的思维减缓,出现“脑子变得不好使”的体验,躁狂症则相反,会让人出现思维奔逸,甚至语言、行为都跟不上大脑思维的快速转化。
第二,情绪和情感的维度,即心境维度。
人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除了理性的思考以外,感性的好恶感受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每一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出现,都伴随着情绪上的变化。
第三,态度和行为的维度,即社会维度。
这基本上属于“社会功能”的范畴,也就是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与旁人的互动是否和谐。许多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方式都会让周围人产生一种“受不了”的体验,而当事人自己却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如精神分裂症便是此种典型)。
第四,时间维度。
一时的情绪、思维问题只能算是一般心理问题,只有当持续出现到一定的时间以后,才能考虑是否认定为精神疾病。
第五,生理功能的维度。
比如自主神经运动、饮食、睡眠以及其他各项生理指标。自主神经运动如心跳、血压、血糖、内分泌等等。
当一个心理问题出现时,往往会伴随许多生理反应。这是由于主导情绪、情感、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大脑相应部位,如下脑丘、杏仁核、松果体等同时掌管着如心跳、血压、内分泌、血糖、进食、睡眠等人体生物钟调节,所以一旦发生紊乱就会出现连锁反应。
这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即意识,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生物学机理。
这也是拥有健康人格的人通常比较长寿的根本原因。
高尚人格包括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感,顽强的意志。
养生先养心,养心需养神;心是愿望,神是境界。
第六,排除其他心理障碍或器质性疾病。
许多心理疾病的出现往往并非由于单纯的心理疾病,而是背后有其他更严重的精神或生理疾病根源,如“疑病症”就必须确定患者究竟是真的患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还是仅仅“杞人忧天”,否则便会导致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