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开播预定!我这颗小石头,就要被抓去刻印章啦
前言 / Foreword
时隔两年
开场白不知如何说
是霸气宣告——“我回来了”
还是深情告白——“你久等了”
前几天得知纪录片《西泠印社》即将播出(保真!),该怎么形容看完六集正片之后的感受呢?
熟悉的,陌生的,意犹未尽的?
总之,六集片子五小时,没有离开过座位。
三年半之前,《西泠印社》项目启动,此后纪录片逐渐成型的过程中,我们彼此见证了人生线条的逐渐丰满。
一千多个日夜里,创作者和纪录片的厚度日益增加——当然,这不单指身材。越来越多的伙伴加入了这个“慢工出细活”的项目,也包括正在阅读“西泠不冷”公众号的你。
几乎每天晚上9点半我们都会相遇,一张图和一首诗,用心照不宣的暗号延续着这份期待。
如片名所书,纪录片的故事始于西泠印社,但不止于西泠印社,在这里,你将看到的是宏大的历史线,在这里,你与一颗石头度过一生。
“《西泠印社》讲的是115年前一群杭州城年轻人的故事”,总导演曾经这样为纪录片做注解。
屏幕前的你不一定了解“天下第一名社”,但或许会好奇,百年前20多岁的年轻人和现在的我们有什么异同。
没有手机电脑和社交媒体,他们的兴趣沉闷吗?
那些旧照片里青涩脸庞中的坚毅目光从何而来?
1912年,与西泠印社相关的人们
纪录片不止严肃,生活才是故事的底色。
海拔35米的孤山边便是闻名遐迩的餐馆“楼外楼”,你知道以前印社的外卖是怎样下单的吗?
靠的是一个吊篮和一把好嗓子,山上的人喊一声 “来一碗什么面”,楼外楼的师傅便把面放进了篮子里。
大师们的“润格”在1930年代是怎么计算的,题写一尺字画的报酬是多少?
在折叠的时空里,你的过去扑面而来...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等待你在正片中挖掘。
如果说纪录片铺陈了百年西泠的沧桑画卷,那么《西泠印社》的海报则以最精准的笔触淬炼了这幅画卷的精髓。
第一次看到那风格分明的海报时,呼吸似乎被蚕食,每一幅都是屏保——这样的语句不足以描述它们的精致,总之,它的美足以吸引你的目光。
在浩瀚的历史面前,一颗石头,犹如尘埃;当石头历经磨炼而成金石,染上鲜红的泥,却成为一代人的信仰和传承。
在君子刻下的金石间,在红色的印迹中,精神的仰望,足以让我们冲破黑暗,找到那一束光。
这颗小石头,经历了三年的打磨,距离初见规模的《孤山路31号》也已经过去了两年,现在,终于要成为了一枚完整的印章了!
就在11月,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