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无锡古琴史料初编》问世
昨天获悉,无锡市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江南琴社社长顾颖编著的《云门琴谭——无锡古琴史料初编》已由广陵书社出版发行。该书涵盖历代无锡琴人、琴事和琴谱,也是无锡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购买的首部非遗类史料专著。
收录60余位无锡琴人事迹
去年5月12日,本报A6版《<清机小录>为无锡古琴史料研究开了好头》一文报道了顾颖历时十余年进行的无锡民国琴人档案史料研究有了初步成果。《清机小录》的出版,对于顾颖来说只是个开始。当时,他跟琴社成员就有意以民国无锡琴人的研究为契机,按时间顺序向上追溯,继续发掘和整理出较为完整、清晰的无锡古琴史。
无锡琴人、琴事分散在各类文献中,出一部琴史注定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顾颖是警察,琴社的其他成员也有各自的工作。但琴社作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系统梳理出无锡古琴史也是一种责任。从2011年江南琴社成立时起,顾颖就开始收集相关史料,琴社成员陈忱、王晓军、王伟丰、陈淼、杨贻政、慎伟华也加入进来,大家分工合作。
去年,无锡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申报时,顾颖上报了非遗史料专著《无锡古琴史料初编》编辑出版项目,经过审批,拿到了5万元的项目经费。在原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的关心协调下,顾颖他们专程赴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抄录复制材料;到上海图书馆购回了首次发现的清代无锡人华文柏编辑的琴谱《菊吟琴谱》的复制件,此次也一并收录书中;采访无锡琴家后人,收集口述和实物资料;实地探访遗址旧迹……
在众人的合力下,终于完成了这部21万字的无锡古琴史料,收录了1919年以前出生的60余位无锡琴人的事迹,做到一人一档,同时包括碧山吟社琴事考、义救琴人故事、秦园觅琴音等琴事以及珍贵的手抄琴谱影印件,从而在整体上呈现无锡古琴艺术的历史脉络。
江南视野中的无锡古琴史
中国古琴史上,无锡古琴艺术有一定的地位并带有自身的特点,被评价为“吴声清婉”,历代皆有人才出。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梁鸿、顾雍、顾荣、顾恺之一直到晚清民国时期的杨荫浏、卫仲乐、顾淑型、侯碧漪、王吉儒……这些无锡文人也是琴人,琴人琴事离不开当时的社会与时代背景。而触摸琴史,也是在触摸城市历史。
“尤其在明末清初,江南文人交往频繁。”顾颖认为,不能封闭、孤立地看待无锡古琴史,而是要将其放到江南乃至全国的视野中去研究。这部史料就以近现代第一次全国性古琴活动——苏州怡园琴会的举办时间1919年为历史节点,并延伸述及周边地域中与无锡有关的琴家和琴事。“纵观无锡古琴史,就是一个无锡琴人向外地琴家不断学习或外地琴家将流派技艺不断带进无锡的过程。”顾颖说,往上可追溯到东汉,近代的赵鸿雪、吴士龙、吴啸雄、杨荫浏、卫仲乐等老琴人,当前的成公亮皆是如此。
顾颖很感谢吴啸雄的儿子吴正旸,当得知顾颖要写无锡古琴史,吴正旸结合有关档案文献专门撰写了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并提供了抄谱。吴啸雄是浙江海宁人,后工作、生活在无锡。无锡古琴史的发展也带有无锡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无锡拥有丰富的非遗项目,但缺乏案头的梳理与研究。这部书的问世也给广大非遗传承人和研究者以启示:保护与传承非遗,不光是口传心授技艺、技法,还原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历史概貌,既是对非遗,也是对地方文化更深层次地保护与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