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这句话有何深意?【一点资讯】
“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这一句话是谁说的呢?是耶律楚材说的。这句话出现在《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六十九》中的“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嘉熙三年(蒙古太宗十一年)”,也就是1239年。
当时的蒙古是窝阔台当大汗,耶律楚材从1231年开始任中书令,执掌蒙古天下大权,以他这样的身份说出这样的话,被记载在史书中,自然深有道理。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耶律楚材说完这句话之后还加了一句证明自己这句话的正确性的补充材料。后面的这句话如下:
任尚以班超之言平平耳,千古之下,自有定论。后之负谴者,方知吾言之不妄也。——《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六十九》
所以要想理解“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就必须要了解“任尚以班超之言平平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里是有一个典故的。
班家在东汉很牛,班超的父亲班彪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超的兄弟班固是《汉书》的作者,一开始班超也有加入《汉书》的写作工作,后来他觉得没有意思,执笔从戎跑到西域去了。
班固的妹妹班昭也很厉害,被后世称为“曹大家”,班昭对后世影响力最大的自然是《女诫》,“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三从四德”就是她所提。
班超最厉害的自然是出使西域三十多年,为西域的和平以及回归东汉做出重大贡献,他一共安抚了五十多个国家。
班超有胸胁疾,他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上书皇帝希望自己能够死在中土,在自己妹妹班昭的共同努力下。
皇帝批准了。
回到洛阳之后,班超的病就更加的重了,虽然有御医医治,皇帝亲自过问,但也回天无术,71岁离开人世。
他从西域回来,朝廷也派一个人去接替他的工作。这个人就是任尚。
任尚这个人很有才能,他曾经在对羌的迷唐部作战,对匈奴作战中都立下战功。
他要去西域自然就要向班超了解情况顺便求教经验,因为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西域一片太平。
两个人的对话就开始了。
任尚一开始很谦虚,他说君侯,班超因功封为定远侯。
您在西域三十多年,我现在接任您的职位,请您赐教。
班超见任尚态度这么诚恳,自然也毫不保留。
他先给任尚分析了西域的情况。
他说西域的情况比较复杂,那些官吏并不是善男信女,他们大多是因为有过失才去徙补边屯的。
西域各国与我们的习惯不同,班超用了这么几个字形容: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
接着他指出任尚的缺点。
他说任尚你性子比较急,所以这一点你需要调整的。
接着他给出的忠告就是:
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后汉书·列传·班梁列传》
简单一句话,抓大放小,不必事事必究。
任尚一开始是满怀希望,希望能听到班超给他建设性的意见,没想到批评了自己,也给不出什么好的计策,所以离开班超府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后汉书·列传·班梁列传》
这就是耶律楚材所说的“任尚以班超之言平平耳”的来历。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任尚出使西域之后,几年之后,一片太平的西域各国就纷纷反叛。
西域诸国叛,攻都护任尚,遣副校尉梁慬救尚——《后汉书·本纪·孝安帝纪》
他把事情搞坏了,就被东汉召回了。
班超经营那么多年,他几年就可以把事情搞坏,是他的能力问题吗?
当然不是,他的能力还是挺不错的,不是不学无术,而是靠战功上去的。
那为什么有才之人会把事情搞坏掉呢?
因为他没有记住班超说的这句话:
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
这句话与耶律楚材讲的: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
其实是一个意思,两种不同的说法。
任尚的经历主要是在中土,他以中土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西域所遇到的事情,他的性格又比较急。
此时他发现不合自己的眼缘或者理念的东西很多,他性子急,希望能够雷厉风行。
问题是西域诸国还是他手下的官吏并不是这样认为。
所以任尚的理念与下属与西域诸国产生了纠纷,当贯彻不下去之后怎么办?
快刀斩乱麻,用急法苛令最有效,就是强行实施,施压。但一旦施压过度,自然就会激起反抗,所以这就是他搞乱的真正原因。
俗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道德经说的话也和上面班超告诫任尚,以及耶律楚材所说的话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人都有好恶之心,但你的好恶对错并非就是天底下的对错和好恶。
因为《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以你的好恶去替代世间之好恶,你等于在挑战与之相关的一切,你要付出的代价和阻力是很大的。稍有不慎轻则失败,重则可能带来灾祸。
最典型的例子还有西周初期,姜子牙与鲁伯禽治理诸侯国的差别。
姜子牙到了齐地,顺应人民需要,几个月就把齐地治理好。鲁伯禽治理鲁国却花了三年,才初有成效,因为他把西周的那一套搬过去让鲁地之人适应。因为鲁伯禽是周公的儿子,所以他有整个西周为他背书,就算折腾三年或者十年也没有任何问题。
问题是这天下有几人有此实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