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天威一一切都是谣言,张骞通西域!
真刀真枪的战斗,以李广、卫青、霍去病三大将领最为知名,然而在李广人生的后半,有一个担任过他的副将,也曾经辅佐卫青等人征伐塞外的男人,在历史课本上占的篇幅比他们都还多他的名字是张骞。
张骞在汉书里面是有传的,属于合并传,温馨提示一下,不管是哪一本史书,拥有独立传都是很稀有的事情,这里有点文本游戏,在原本的纪传体中,伟大到一定程度的人,通常是在“本纪”跟“世家”当中,有独立传的人,多半是作者觉得他很厉害又很重要,但是政治不正确,以大家熟悉的三国志为例,有独立传的人就是刘备诸葛亮,孙权陆逊,插件一个刘禅……怎么说也是作者陈寿的原老板。
张骞在汉书里头跟李广利(不是李广)同传,但他在史记里面,是没有传的。
张骞的事迹,主要记录在《大宛列传》当中,上面提到的三大将军跟张骞,基本上都是司马迁的前辈长官。
大家已经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了,司马迁的立传方式,也表达了他的立场,就地理风俗来说,张骞是一个很优秀且重要的角色,但是就国家政军的角度而言,司马迁根本上认为通西域这件事情,是一个开门揖盗的动作,政治是另一回事且让我们来看看张骞的故事吧。
张骞是汉中人,跟首都的距离不算远,但交通不便不是挺繁荣的地方,但也算是大汉朝的起家厝。
在窦太皇太后给汉武帝摄政的期间,张骞成为了宫中的郎官,不久窦太后过世汉武帝广召贤才,其中有一个名叫董仲舒的大儒,在针对武帝询问:如何的行事,才能让上天开心?时回答了“攘夷”。
心里默默决定要消灭匈奴的汉武帝,自此对前线的俘虏特别上心,刚好许多的匈奴俘虏,都曾经提过,五十年前匈奴大破月氏,冒顿单于以月氏王的头骨当作酒杯。
被打跑的月氏部族,一直很想要对匈奴复仇。
这就是谣言的开端了,大汉朝连月氏国在哪都不知道,但汉武帝相信,能找到这个隐藏的盟友,必定对于消灭匈奴有所帮助,于是汉武帝就下令征召身强体壮的志愿者,想办法去找到月氏国,好好谈谈这个同盟。
当时的贵族,吃的营养条件非常好,但哪个贵族子弟想要干这种像渡海求仙药一般生死未卜的活?
刚好,张骞从小天生神力,个性宽厚憨直,想也没想就去应征了,应募者只有张骞一个官员,朝廷看看也是不太妥,这时汉武帝的姑妈刘嫖又有话说,刘嫖本身是窦太后派系的第一大老,跟武帝的妈妈王太后也颇有交情,姪儿想搞这番大事业,叫她派儿子一起去是不可能不过锦上添花一下倒是可以。
刘嫖就从老公家里挑了一个胡人奴隶“甘父”给魔戒远征队当向导,其实根本没人知道,甘父是哪一国人。
反正对汉朝来说,一出塞外莫非胡,全都是一样的,甘父这是得到汉朝天使的身分,所以也得了赐姓,赐刘是不可能的。刘嫖的老公是堂邑侯姓陈。甘父得的姓是堂邑,陈家才不想收个番人呢,于是张骞跟堂邑父就从陇西出发了,月氏在哪?不知道。
小队伍走着走着,就被强盗一样的匈奴给抓了,使节团被带到单于的面前,单于一问之下,不禁哈哈大笑,月氏在我们的北方啊,你们怎么会觉得可以派使者过去呢?如果今天我要派使者去“越”你们汉朝人会让我的使者过吗?
单于就没有让他们过去就把张骞留下来打工了,张骞不是那种脑袋好使,饱读诗书,精通政治的类型,但他有强壮的身体,即使他不能出谋献策,也算得上勇士一枚,就这样张骞在匈奴娶妻生子,匈奴人对他也越来越不上心。
不过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有一天就跟堂邑父说走吧我们去找月氏,张骞在匈奴住得久了,对半个世纪以前月氏往哪边走,也是略知一二,一行人离开匈奴,往西走了一两个月,终于碰到了城邦,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很显然远征队脱离了匈奴的掌控范围。
忘了补充:注意到吗?单于认为月氏往北逃了,但张骞十多年后却决定往西走。
这里司马迁有做解释:往西逃的叫做大月氏,往北逃的没有跟着去西域的叫做小月氏,总之张骞等人一问之下,抵达的不是月氏族是大宛。
大宛王接待了这群一身匈奴装束的大汉使者,问:听说汉国很富有是吧?
张骞说:如果你可以帮忙我们找到月氏,我回去一定送上金银财宝。
大宛表示可以,我派向导给你们带路当张骞到达时,古月氏也已经亡国了,新的朝代新的王国,到底还是不是匈奴消灭的那支根本说不准,而新的大月氏也完全没有跟汉朝合作的意思。
张骞的任务失败了吗?还记得他的人设本身是汉中人吗?张骞回到长安之后跟汉武帝报告,说在大夏有看到蜀地的名产,打听之下表示从西南方也是可以通到大夏的。
汉武帝是个实事求是的CEO,张骞在那边说一堆西北有什么国什么国,哪些可以结交发兵,哪些可以通商,武帝也是听听而已,说到底西北的路子,就给匈奴堵死了。
张骞一去十几年,能活着回来都是奇迹,事实上单纯路程大概也要一年才能来回大夏一趟,汉武帝一开始更感兴趣的就是这条西南信道,当然是叫张骞再去通一下,结果走到昆明一带,就给散居的小部族们杀个灰头土脸,此路不通了司马迁在这次事件中,担任了监军使者从这里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到,为什么司马迁觉得张骞从西域得回的知识,对汉朝没有什么帮助,同样的对汉武帝而言,张骞实在是有点没用。
但武帝转念一想,张骞去了十几年,十几年都待在匈奴……拿来当打匈奴的向导岂不甚美?立刻把张骞派给了卫青,你说张骞真的知道大漠草原东南西北?又不是鸽子还自带磁石,但他多少学过匈奴人寻找水草跟方位的技术,也真是帮卫青度过不少难关,可接着被派给李广,李广却叫张骞当个带兵的将领,张骞如果会带人当年通西域就不会只有他跟堂邑父两个人回来了,一战大败张骞被贬为庶人。
但这些年过去,张骞对于在政治圈打滚的手段,也是略懂一二张骞想方设法的通知皇上,说乌孙国可以利用,汉武帝决定再信他一次,拨款出使可张骞知道关于乌孙国的信息,也早就过时了。
二度或者说三度失败的张骞不敢就这么回国,又派出副使们前往各国,并且自己想办法从乌孙手上弄了几十匹好马,这才返回汉朝。
张骞说得一嘴我宣扬大汉天威,又带回这批天马,汉武帝大喜,马上给他升官位列九卿,一辈子走运也不走运的张骞,一年多后就过世了,有趣的是汉武帝似乎从这些年知道了一件事:外国人无法分辨汉人的长相。
后来派出去的使者,每个都自称博望侯(张骞的封号)。
结果就是张骞死后名扬西域,关于张骞通西域的影响,后世其实也有不少研究,我们看看史记怎么说的:
张骞的崛起,打开了一条升官发财的新大门,许许多多的人来到长安,跟汉武帝说:我懂XX国他们就是怎样又怎样,请派我去当使者,就像张骞一开始那样,其实朝廷本身官员并不会想当使者,有这些义勇部队汉武帝也觉得还可以,但首先外交除了打仗,永远不是靠嘴巴,永远是经济外交我们用小人之心度一下:你跟政府拿了五千万去出使,回来说任务失败,五千万没了,皇帝就说你该杀但是你拿五百万出来可以免死,这生意能不能做?当然能做,而且张骞的案例告诉大家,免了一次死,你还可以再接一次案子,或是利用出使走私,各种中饱私囊的案例不胜枚举。
再者随着出使的频繁,文化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各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不是汉人使者能够明白的,得罪了万里之外的国家,我大汉朝难道还真的每次都虽远必诛?
而众多的外国游客来到长安,整个都城又要夸示我大汉天威,又容纳这些人在长安干些奇技淫巧来营生,看起来很威风,但这对国家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司马迁的感想大概是这样。
不论如何,张骞确实打开了汉朝全新的国际观,天下竟是如此的广阔,汉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殊不知来访者多是为了利益。
乍看之下,匈奴的存在,阻断了中西方的自由交流,但反过来说若不是匈奴强大得让西域诸国却步,中国是不是会更早陷入“五胡乱华”的局面呢?
匈奴人作为一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即使有着掠夺的天性,但也同时明白着生生不息的道理,把草吃光下一个冬天饿死的就是自己,或许在匈奴眼中,汉朝只是圈养的肥羊。
而汉武帝的西域计划,又何尝不是羊群革命的号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