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正念,常行善举,才是人生正道
一、
人生心存正念,常行善举,才是最重要的正道。
一个人首先要做到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其次再去考虑自己的利益和自己所处立场的感受,如果忽略了这些,而只是将自己的利益或者自己的言语行为,都建立在伤害别人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人性卑劣之心,在伤害别人的同时,最后也会成为人性之中极其自私的戾气,使其成为伤害自己的根本。
古语有云:事系暧昧,要思回护他,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
意思就是说:对待他人的隐私,要想着有所维护,要不得一点攻击揭发的念头;对待贫寒卑微的人,要想着去以礼相待,要不得丝毫傲慢无礼的态度。
世人皆知与人为善,也皆以为自己能够与人为善,但是往往却不知与人为善的重要核心,总是拿自以为是的善良去伪装自己,甚至伪装得久了,自己都以为自己真的善良。
真正的善良就是不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因为人性之丝毫弊病而有伤害他人的行为,以此为基础之后再施于善行,而不是约束不了自己的言语行为,反而因为人心之劣根性给别人带来痛苦。
一面拿着屠刀伤害别人,一面又自以为是地做一些道貌岸然之善事,当犯下这一系列错误时不自知,还自诩自身为善良之人,这反倒是一种可悲了。
做人应该常怀慈悲之心,不可愚蠢地行使善良,更不可自私的铁石心肠,因为所有的冷漠都会让世道变得更加凄凉,这样的时代何来的欢乐,何来的温暖呢?
如果能常存慈悲之心,不仅仅是一种善良博大的情怀,它更是对于人生的一种最有智慧的理解。
因为我们从来不是仅仅作为个体存在这世俗之间,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个人是社会体系中的一员,又是地球上生物的其中之一,我们与周围的事物、与自然之间都有关系。
比如我们都能够切实感受到,自己就是这个社会家族中的一员,我们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在我们作为这其中之一时,对于这个时代能够尽可能地献出自己的慈悲温爱之心,并由此共同塑造一个温暖祥和的大环境,让身处在大环境的每一个人都能受益,那么最后也能福及自身。
这是由个体产生力量而影响集体,最后又反馈到个体的过程,所以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避免给这个世界增加肃杀之气,而要多添温暖之情。
二、
在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大夫叫子产,心地仁厚,也喜欢行善,常有救人于危难之行为。
有一次,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鱼很肥,子产感激了他的关怀之后,就将礼物收下,然后吩咐仆人将鱼放到院中池塘里。
仆人便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么清澈,会影响鱼肉的口感,你应该马上吃掉。”
而子产笑了一下就说:“照我说的做吧,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去做。”
仆人听了之后便照做了,当子产看到鱼儿悠游于水中之后,浮沉其中,就感慨地说:“你们真幸运,如果送给别人,现在已经是在锅中煎熬了。”
孔子听了这个事情就称赞子产,说到: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
这便是慈悲之心。
善良温暖的慈悲之心就像是一股风一样,它能够在落叶堆积的路上吹出一条可供行走的道路出来,也会吹散堆积在人心之中的阴霾之气。
而与人为善的慈悲之心,并不仅仅体现于某一项事情,更是在生活言语之间避免人性本身之陋习弊病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害。
就像古人常说的那句话一样,当提及别人隐私的时候,要想着有所维护,不要在有意无意之间对别人有所揭发和攻击,面对当下处于弱势位置的人也要想着以礼相待,尽可能的给予尊重和帮助。
对于人生来说,真正能给自己的生命和身边的人带来福祉的有两样东西:其一是善良,另一个就是智慧。
善良是心存慈悲之心,而智慧则是让自己更理智、正确的去驾驭这一份慈悲之心,在知道什么是对错的基础上行使正确的力量,不管是对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都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正确的念头产生正确的力量,最后自然形成一个充满着温暖,存在着积极力量的结果。
最后惠及他人,福至自身。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