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之六淫》能走多远,就看你对中医基础理论理解有多深
《中医基础之六淫》能走多远,就看你对中医基础理论理解有多深
如果一个医生凭借掌握一个偏方偶然治好某一个病,那可能是运气好,但是他不会一直运气好下去。一个好的医生,把患者疾病治愈,绝不是偶然,而是他对中医理论有着极为透彻的理解!靠一些偏方技艺治病,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要想进入“道”的层面,必须重视理论,深入理解和挖掘医学理论知识,中医西医,概不例外!
今天开始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哲学基础、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经络学说等等,无论是给人治病,还是自己养生,这是必备知识,往后能走多远,就看对看似平淡的知识理解的有多深。
本文目录:病因之六淫,六淫之风邪、寒邪(就如同扫地僧讲佛法和武功的关系一样,务求稳扎稳打,凭借悟性,深入理解,不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
病因学说之六淫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当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使人发生疾病。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所致疾病,统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但是,也有一个季节可有多种邪气致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
4,环境性:六淫致病与所处环境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久居潮湿环境易患湿邪致病;高温作业者常见燥邪或火邪致病等。
5,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感冒,寒湿困脾、风寒湿痹等。
6,转化性:六淫致病虽各有特点,但不是孤立的,它还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六淫之邪皆可从热化火等。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的体质不同;二是治疗不当。
1、风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因此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风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长。”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块(荨麻疹)就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同时,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如风中于头面,可突发口眼斜;小儿风水证,起病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现头面一身俱肿、小便短少等。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风邪入侵,常现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临床上因受风而面部肌肉颤动,或口眼斜,为风中经络;因金刃外伤,复受风毒之邪而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也属于风性主动的临床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4、风为百病之长:长者,始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性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临证指南医案·卷五》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则曰风湿,兼燥则曰风燥,兼火则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起者自多也。”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机会多;风邪侵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2. 寒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伤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驱寒,但若寒邪亢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即“阴盛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证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伤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本文选自《中医基础理论》及网络,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