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中华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来,中国的国门从来都没有真正关上过。伴随国门的开与合,从门外进来的有朋友、也有敌人,有精华、也有糟粕;国运也随之显现出或无比的灿烂与辉煌,或刻骨的黯淡与堕落。而透过“胡、番、洋”三个字,便能道出数千年泱泱大国的兴盛与衰落。“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抑或指地处西域的少数民族地区。那时候天下并非大一统,无以计数的王朝、部落四处迁徙、分分合合。司马迁《史记》载,匈奴人自称胡人。唐王昌龄《出塞》中有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见,“胡”的称呼盛行于秦汉,延续到隋唐及以后。中国最为杰出的皇帝——汉武帝统治时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游说。自此,中国的大门便以官方的名义向西域洞开。以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后来的唐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事件为标志,汉夷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扩散,同时,西域、东洋文化也开始通过这些伟大的外交官,向中州大地广泛传播开来。于是,胡马来了。《史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这种马中国人俗称胡马或汗血宝马。它的皮肤较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奔跑出汗时,局部颜色会显得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同时,此马头细、颈高,四肢修长、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诗圣杜甫在《房兵曹胡马》中对这种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写:“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于是,胡乐来了。国人都熟知的胡琴,就是这时候进来的;后经过历代人改进,传遍神州大地,流行了两千多年。二胡、京胡、坠胡、高胡、板胡、四股弦……中国人把这种外来胡乐创新、发展到了极致。不仅仅是胡琴,从西域流传进来的乐器还有许多。1995年,在河北曲阳县王处直墓出土一幅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图中乐队由15人组成,表现了当时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其中的乐器擘箜篌、曲项琵琶、答腊鼓、筚篥、横笛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胡乐。于是,飒飒胡风吹了进来,悠悠胡物流行开来。国人把西域人叫做“胡人、胡儿、胡匪、胡虏”,把他们说的话叫“胡语、胡言”,把他们的生活习俗叫做“胡食、胡服、胡骑、胡射、胡戏、胡床”,把引进来的动植物叫做胡蝶、胡蜂、胡羊、胡狼、胡麻、胡瓜、胡芦、胡椒、胡桃、胡萝卜等等。“胡服骑射”的故事耳熟能详。讲的是战国时赵国奋发有为的国君赵武灵王,为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其中心内容便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新政推行之后,兵丁刻苦训练,从而使赵国军事力量日渐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这一改革,还减弱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附心理,缩短相互间的心理隔阂,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了民族大融合。到了大唐盛世,长安城气象万千、万国来朝。胡人不但可与华夏民族共荣共存,甚至还可以来到王朝做官、理政。今天,在武则天乾陵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2组61尊石人群像,毕恭毕敬地排列于陵前。据考证,这些石人就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前来参加皇帝的葬礼,在石人像的背部,还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等。可见,一个“胡”字,便道出了大汉威武、盛唐雄风,展示出了中国人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一个“胡”字,写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永远地让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高高地扬起了自己的头颅!
到了宋朝前后,“胡”与“番”意义等同。“番”,又写作“蕃”或“藩”,其意也是指外国、外族或中国边境各少数民族。所谓“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番国的领袖称番王,客居中华的外族人或外国人称番客。自然,凡与外国和外族有关联的事物就都姓了“番”。如说到人时,有番人、番官、番兵、番夷、番语、番家,说到事时,有番邦、番字、番文、番书、番银、番阵、番乐、番饼、番祸、番寺、番部,说到动植物时则有番茄、番薯、番瓜、番菜、番米、番鸭、番木鳖等等。这里不得不说说番薯,中国人也叫它红薯。原产南美洲,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极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它全身都是宝,块根可作主粮,还可生产淀粉、酿造酒精,根、茎、叶都是优质饲料。据说明朝时期,传教士利玛窦将红薯种子带到中国,交给了好友徐光启。徐经过多次试种后,逐渐摸索出其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和种植时间、方法等,并大力推广。他还将这些知识整理成《甘薯疏》流传后世,这也是中国有名的农作物专著。与徐光启同时推广番薯种植的还有福建长乐县老秀才陈振龙,他是从菲律宾将番薯偷偷运进中国的,在推广种植期间经历许多曲折、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小小番薯的传入,改变了千百年来国人的饮食结构,掀起了华夏民族的食物革命,使中国农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据史学家研究,大力推广番薯种植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朝人口由1.5亿飙涨到3.13亿,翻了一倍多。说到番,也不得不说说郑和下西洋。这个故事家喻户晓。郑和远航共计7次,到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大片海域,拜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方面,他“耀兵异域”,达到“通好他国、怀柔远人”目的,践行了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另一方面,他促进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中外文化物资交流,当然包括了各种“番物”进入中国。他把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带到南洋诸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同时,也把这些番地许许多多特产,如各种蔬菜、水果种子,以及香料等奢侈品带回了中国。不可否认,郑和下西洋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航海史和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都是伟大的壮举。由于国门的彻底打开,使得巍巍大中华一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明清一段时期内,同样外番臣服、心向中华。中国的“番属国”遍布东亚、中亚和南亚。如:朝鲜、琉球、越南、南掌、暹罗、缅甸、苏禄、哈萨克汗国、浩罕、阿富汗、尼泊尔等等。当然,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番关系,并非殖民关系;中国是作为宗主,通过本国文化、教育、外交等手段间接影响番属国的。中国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所以,各番属国总是乐于争相来华朝贡。
当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和“番”演变成为“洋”字以后,泱泱大中国便变得不自信起来。从“康乾盛世”以后,大清朝内忧外患、国步艰难,逐步走向衰落。统治者对内依然巧夺豪取、想法搜刮民脂民膏;对外则强行闭关锁国,想把东洋、西洋、南洋各地一切在他们看起来不合时宜的东西拒之门外。但,从古以来便敞开着的国门怎么能说关就关上呢?明着不让进,人家就暗着进;好说不让进,人家就强行进。于是,怀揣各种想法的传教士来了,或好说好商量、或强买强卖的生意人来了,觊觎中国广袤土地、垂涎华夏富饶物产的洋人,端着洋枪、开着洋炮来了。洋人老毛子厉害。他们通过一系列卑劣的手段和残酷行径,从北边、西边打进来了,结果是中国大败,老毛子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大片的肥沃土地。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洋人厉害。他们强行在中国推销“洋物”鸦片,不但攫取高额利润,还毒害中国人。当目的不能达到时,便组成联军、大打出手,杀人放火,攻入沿海城市、攻进北京城,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按照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屈膝求饶。东洋鬼子日本人更厉害。一个撮尔岛国,由于不满足于自己国内多灾的自然条件,便觊觎起美丽富饶的近邻师国,他们制定国策并付诸实施,来一步步侵吞、蚕食、蹂躏、奴役,甚至灭亡泱泱大中华。中国人抵抗东洋鬼子的暴行,一直持续了14年之久。中国近代,形形色色的洋人,带来了大量的洋货:洋车、洋烟、洋火、洋油、洋布、洋服、洋装、洋灰、洋镐、洋瓷、洋铁、洋钉、羊角锤、洋铁皮、洋铁桶、洋瓷缸、洋琴、洋胰子、洋娃娃等。还有吃的东西,也有许多是洋物:洋芋、洋葱、洋姜、洋白菜、洋柿子等等。在这些洋物件和洋食品上,虽然多少都沾着中国人的血泪,但毕竟做到了“洋为中用”,也让国人开了“洋荤”,大大改善和丰富了国人的经济生活。与此同时,中国人思想意识也受到了“洋人”的影响。看到那些洋字、洋码子,走进洋场、洋行,推行洋务、发洋财,一些洋奴、假洋鬼子,在洋气的洋鬼子面前出尽了洋相。当然,科学的洋学说也在中国传播开来。比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取代了中国的传统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在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没有马列主义这样为人类指路、造福的洋学说,中国人一定还会在黑暗中继续艰难地匍匐和摸索。可见,一个“洋”字,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它包含着中国人的血泪,写尽了华夏民族的耻辱。同时,它也是中国数千年国门开放的进行式,虽然此时进来过许多强盗、飞来了苍蝇蚊子,但也不乏真诚的朋友、美丽的鲜花和丰腴的果实。“胡、番、洋”三个字,真的是道出了五千年泱泱大中华的兴盛与衰落。窃以为,我们不妨持积极态度,多多看重这三个字的历史作用,默默淡化这三个字的政治含义。过去,先人们追求“世界大同”,当今,人们高喊“命运共同体”,地球村小之又小,“胡、番、洋”三个字现在已经只能让历史学家去研究,而对于芸芸大众来说,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了。
【作者简介】:田新法,男,大学文化,籍贯河南林州。1968年2月入伍,从戎23年,1990年12月转业,铁路工作近20年,曾出版文学作品集《春天过后不是秋》《文乐极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