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博,出乎意料的县级博物馆(2)
★旅游地点:宜兴博物馆之通史馆一
二楼有三个通史馆和现代名人馆,我们先去了通史馆。通史馆一主要陈列史前文明,宜兴位于天目山余脉低山、丘陵和平原的结合部,资源丰盈,适宜人居,是早期人类社会发育活动的地方。
宜兴的灵谷洞就曾发现一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新石器时代主要有骆驼墩、西溪、堰南、元帆、螺蛳墩等遗址。
进入厅内,陈列着一些化石,并介绍了化石的成因。骆驼墩遗址应该是宜兴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了。骆驼墩位于宜兴市新街街道塘南村,分南北两区,现存面积约二十五万平方米。早期文化遗存以平底陶釜为主要特征,与太湖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这个时期的陶器还是挺粗糙的,不过已经有很多形式,烧制的各种器具已经可以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
馆内有一个制陶场景模型,这大概是根据骆驼墩文化遗址还原的,看起来还是很原始的制陶方式。这个时期的陶质以蚌陶为主,夹有极细的细砂,稍晚阶段才出现泥质陶。炊器以釜和灶为主,釜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不见任何圜底器。
在骆驼墩遗址出土的釜型陶器中有婴儿尸骨,学术界把这类丧葬方式称为瓮棺葬,这种器物整体由两件陶器拼接而成,下部是骆驼墩典型的平底腰檐釜,上部是陶豆的式样,表面有小孔,器物内部装婴儿的尸骨,通过都是几个月大的婴儿。根据统计,骆驼墩遗址共出土瓮棺葬三十九座。可见那个时候的状态下,婴儿的存活率实在不高。
狩猎是史前人类最大的肉食来源,当然采集在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毕竟狩猎这种活动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采集则相对来说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们就有了性别的分工,男子从事狩猎,女子则从事采集。
西溪遗址可不是杭州那个著名的西溪湿地,而是位于宜兴市徐舍镇邮堂行政村西村自然村,其发掘的文物表明,其文化特征与骆驼墩文化遗存显示出了共性。而西溪遗址与邻近的溧阳神墩遗址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骆驼墩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近年来,学术界甚至提议将骆驼墩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
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阶段,因为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的崧泽村发现,所以命名为崧泽文化。这个时期的制陶,开创了轮制陶器。
良渚文化则承崧泽文,两种文化前后一脉相承,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继马家浜文化之后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非常丰富,陶器也相当精致,这时候的陶器已经普遍采取快轮成型的方法,不仅仅着眼于它的实用性,还注重其美观性,经常会在器表用偻刻技巧加以装饰。
在宜兴骆驼墩遗址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崧泽文化文物,堰头等地也曾发现良渚文化的遗址。
从太伯奔吴、周章册封,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的先后崛起和更替,江南的吴越、荆楚经济文化与中原先进经济文的碰撞和交流不断加深。
宜兴是江南地区重要的陶瓷发源地之一,考古发现宜兴的制陶业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陶器的器型多样,黑陶和灰陶已经是轮制,纹饰出现了雕刻、镂空等新的装饰。
春秋时期的叶脉纹印纹硬陶罐就有着相当丰富的叶脉纹印,罐身扁圆凸肚,镌刻着密密的叶脉纹饰。印纹双耳尊式样不说,陶器上的纹饰已经相当精致。
动物耳叶脉纹硬纹硬陶罐不仅有着叶脉纹饰,两耳用的是动物的造型,另两侧还有浮雕装饰。
有一件战国时期的印纹陶双系罐,刚看到它的时候我以为是残次品,还纳闷了一下,难道宜博展出的这些珍贵文物都是原件?后来才发现人家就是这么一个式样,罐口用了平纹,呈四角波浪,很奇特。
先秦时代,丁蜀镇等地出土的战国货币,涵盖了当时的主要币种,像布币、刀币、圆钱、楚币等,说明宜兴在区域经济交流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自驾游:宜兴博物馆之通史馆一
10月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