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认清生态形式主义有哪些
前不久,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在生态治理中“要面子不要里子”“讲速度不讲规律”等问题突出,有的甚至在考核督察压力之下搞起了生态形式主义,以生态建设之名行生态损毁之实。本期小编从中盘点提炼,看看生态形式主义都有哪些表现形式——
要面子不要里子
只追求单一目标
习惯“简单快干”
政策制定“一刀切”
01
生态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形式?
——要面子不要里子,一些生态修复工程做样子,以图蒙混过关。
造林施工方为节约成本,把树坑由大变小,树苗也由易栽活的带土树苗变成不带土树苗。“矿山刷绿漆”“岩石铺草皮”“盆栽式复绿”等闹剧一再发生,花样翻新。
——只追求单一目标,护生态变成毁生态。
北方某湿地因生态良好,吸引了大量鸟类安家。可当地在开展水源涵养林工程时,清除了湿地里长有的草、灌木等,改种小松树,致使自然生态遭人为改变,这一“观鸟天堂”面临消失的风险。
——只顾短期内出政绩,习惯“简单快干”,给长远生态健康埋隐患。
在河道治理中,简单硬化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专家表示,河道硬化,看起来让水清了、美观了,但会破坏流域的原生景色和生物多样性,并可能让河道失去自净能力。
矿山修复中有的地方只重视企业范围内的植被与土壤破坏,简单回填、绿化就算完成任务。
——政策制定“一刀切”,有的政策虽不利于生态保护,却无力修正。
各地生态治理遇到的情况复杂,有的政策措施缺乏灵活调整的空间,地方由于害怕问责或不愿多事,往往“一刀切”,就文件执行文件,哪怕有损生态也顾不上。
02
生态形式主义原因何在?
——政绩观走偏,是生态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比如,一些地方存在“有的项目钱花不出去,有的项目没钱花”的现象。有基层干部表示,项目在县城,能凸显政绩,所以才会出现投入冷热不均的情况。
——考核督察压力之下,地方生态治理资源欠缺,导致生态形式主义抬头。一些地方为了应付考核督察,层层甩包袱,压力层层下移。一些无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地方,往往只得做出短期行为,用一些看似满足生态保护要求,实际上不可持续甚至还可能对生态造成损害的举措“过关”。
——一味靠行政强压治理,而缺乏科学指导,违背客观规律,容易陷入生态形式主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在有的地方开展的生态项目中,负责生态工程的设计师、专家并未学过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而是拿着工艺美术的审美观来搞生态项目,忽视生态建设本身的规律。
03
生态形式主义如何防治?
——生态环境的守护和治理需久久为功,不可突击“装门面”。一些权宜之计,该退出时应适时稳妥退出,为长远生态建设腾出更多空间。
——一些生态修复工程切忌贪大求靓,违反自然规律。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修复在内的各式生态环境保护举措要严格科学论证。
——生态环境保护要“适当”,制定标准要合理,根据其自然特征和客观需要进行“有限修复”。高标准治理,不代表是科学的治理。治理一片湖水一定要达到饮用水标准吗?其实不然,高标准意味着高消耗和高投入,有时投入反而成为自然的负担。
——生态建设必须保证必要的投入,生态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应更多通过改革的方式予以破解。以矿山生态修复为例,2019年10月自然资源部就《关于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意见》公开征求意见,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激励机制,吸引各方投入,推行市场化运作、开发式治理、科学性利用的模式。
(信息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20期)
由《中国自然资源报》主办的自然资源管理业务学习交流平台。内容涵盖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政策分析、实务研究、市场研判、法律法规解读、咨询答疑、案例分析等,为基层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广大群众深入了解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提供服务。
投稿信箱:fzzk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