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守墓人”过上好日子
一条运河,几度春秋。经历了千年风雨,古老的大运河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沿岸的一个村庄、一条老街、一户人家,抑或一棵古树、一座墓碑、一项手艺,都承载着众多的传说和演变,诉说着动人的故事,也饱含了现代与历史的交融,构筑着当下最真实的人与运河和谐相处的画面。“运河·那人那事”,带您走近他们,了解运河,回归本真。
昔日“守墓人”过上好日子
—运河老村庄与运河和谐相处的故事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影报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伫立在运河大堤,运河区强家坟村党支部书记强德军满眼深情,透过碧波荡漾的水面,他的思绪不止一次时空交错。依稀间,祖辈在这里驻居守墓,运河里船来舟往,村民们种田收菜,市场里商户往来……
514年前,曾经3次担任明朝巡按御史的强珍去世,被安葬在沧州运河西岸一个叫莲花池的地方,强珍的子孙在此庐墓而居。一代代,一年年,这里慢慢演变成一个村落,名为强家坟。村中人与运河常伴,依运河而生,自强不息,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成为沧州有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如今,强家坟村人口1100余人,仅强珍的后代就有600多人。
作为强家后人,强德军幸运地看到了运河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尤其是近两年运河景观改造,大气、彻底,村子跟着华丽转身,村民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睁眼就是河
出门向左拐,走上十几步,就是京杭大运河。每天睡醒一睁眼,开窗就能看见河,浩浩荡荡。63岁的祁建华,时不时想起过去的家,紧挨着运河,河水涨了,秋风又起,他和家人总能最先感受得到。
小时候,运河水还算丰溢,常有船只往来,村里不少人在船上谋生,邻家的大爷就靠拉纤养活一家老小。岸边有一排排大杨树,一刮风,就听见哗啦哗啦响,随之而来的,是船只的拉锚声。祁建华记得,一艘艘船上高高的货物被篷布罩着,严严实实,什么都看不到。偶有船工会在这里下船,买点吃的,或打二两酒喝,有的也会到庙里上炷香,祈求沿途平安。
时光流转,运河一天天变化。后来看不到船只过往,更没有人进村小憩,岸边的剃头铺子也关了门。上世纪60年代,运河改造修河堤,祁建华的老宅正好处于河堤位置,他和家人在村子其他地方安顿下来。儿时的美好记忆,也永远停留在了这片大堤上。
尽管从村东头搬到了村西头,但整个村子距离运河超不过三四百米。运河对于祁建华,依然是最亲切的。过了耳顺年纪,齐建华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河堤上遛弯。看着儿时就有的大杨树,长势依旧茂盛,他的内心说不出的宁静。夜晚,祁建华就去村子旁的运河桥上小坐,看着万家灯火,夜色斑斓,再和周围人闲聊几句,附近十里八村的新闻收于耳中,一天的疲惫也烟消云散。
晚年享清福
午后的阳光暖暖照射,运河河堤上人来车往,河水波光粼粼。一声声汽车鸣笛,打破了村子的宁静,经过了短暂午休,小巷子里热闹起来。
一条巷子入口处,两位老人在下象棋。其中一位叫高树长,河间人,早年在沧州棉纺厂上班,娶了强家坟的媳妇,便在村里安了家。虽是中途来村居住,但村中谁家几口人,谁在哪里上班,谁家贫穷还是富裕,他都了如指掌。
高树长对运河的情感不亚于土生土长的村民。“年轻时在运河里游泳,能从解放桥游到新华桥,一边游泳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甭提多美了!”高树长说,尽管现在住上了楼房,但和村子仅一条马路之隔,他每天坚持起早去运河边散步。尤其是今年运河景观带改造后,村子就像有了后花园,河水清清,绿草茵茵,环境优美,他的很多闲暇时光都留在了那里。
巷子深处,71岁的王林志在大门口小坐。身旁,是老伴养的花和母鸡;架子上,是老伴晒的茄子干;鸡笼里,几只母鸡咯咯叫着,斜阳照在茄子干上,明晃晃一片。王林志时不时翻动下茄子干,给鸡喂点食,或给花浇浇水。“孩子们都不在一起住,我俩每天就是一日三餐,看看电视喂喂鸡。”王林志说,他和老伴每人每月都能领到村里发放的300元补助,守着运河,过着舒心的日子。
幸福靠奋斗
进东家,出西家,拿着小本本,家家记录下。这几日,40岁的强德杰忙得不可开交,他要在人口普查前对村中所有住户进行一次摸底。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强德杰要做的事太多了,宣传、党务、后勤……
“80后”的一代,记忆中的运河和现在已无太大差别。强德杰也是如此,只有父亲的菜园子,让他时常怀念。“那时运河岸边还有地,父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卖菜的收入维持一家生计。”强德杰记得,村子西边是四季青果园,一到秋天,果香四溢,他和小伙伴就溜进去摘个果子吃,好香好甜。
强德杰十七八岁时,果园拆了,建起了菜市场——富强市场。这个市场作为村里的集体企业,为村民带来了福祉。几十户村民在市场里做生意,有的则做保安、保洁,收入也不少。集体企业的收入,不仅改善了强家坟的基础设施,还让村里55至60岁以上的老人领到了补贴。
彼时,强德杰参军入伍,保家卫国。退伍后,他在北京打拼,但那条河,那些父老乡亲,总是让他牵挂,应是故土难离,强德杰选择了回乡创业。此时,市场经过改造,规模扩大,各类蔬果、海鲜、日用百货,应有尽有,他就在市场里帮卖日用品的父亲打理生意。
昔日的果园也已改头换面,崭新的楼房紧靠着市场,不少村民搬进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身为党员的强德杰,积极上进,又有新思路,敢闯敢干。靠着自身的努力,强德杰进了村“两委”班子,当上了村干部。而村里比他年龄小的很多年轻人,不是在市里上班,就是去了外地打工,不少还在市里买了楼房。强家坟,则成了他们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