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他对湘派人文教化和道德风尚影响最大
文/卢秀辉 书法网签约作家:卢秀辉,江苏兴化人。职业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文艺评论家。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人在历史转折关头,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精髓可以用下面一句话来概括: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
今天特别邀请著名评论家卢秀辉先生,为大家分享对对湘派人文教化和道德风尚影响最大的胡安国。(编者语)
胡安国,在中国文化史上那可真的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著作的《春秋传》,是宋代理学家以义理之学研究《春秋》的代表作品。
与朱熹的《四书集注》并重,成为官方规定的教科书,也是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
胡安国一生提倡修身为学,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主张经世致用。他的家庭几世都很贫穷,到他时,又身逢战乱,流离失所,一无所有。
他与亲戚朋友之间,“贫乏”二字,口中从来不会讲,笔下也从来不会写。他再穷,那怕揭不开祸,从不向别人求告。
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弟:“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是绝对不会向别人诉说贫穷的!否则,谈什么意志?这一点,你们必须牢牢记住。”
他十五岁到州学就读时,同学皆是好玩少年,唯他能定心读书。
有一次,州学前演出大戏,同学们都出去看热闹了,只有胡安国一人坐在课堂,安心诵读,老师非常感动,赠他笔黑纸砚文具用品,鼓励他好好读书。
胡安国入太学时,拜理学家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靳裁之为师。程颐的“天理合一”思想,启蒙了胡定国,为胡定国的心学研究夯下了坚定的基础。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胡安国母亲故去,刚迁居到江东,他父亲又去世了,他伤心地对弟子说:“我从前做官是因为有二老双亲要伺奉,俸禄对我有用处。现在,没有了双亲,即使有万贯俸禄又有什么用处?”自至,不肯为官,退出仕途。而胡安国至孝,守丧期间,结草庐于墓旁,终日相伴双亲。
北宋宣和末年(1125年),荐举胡安国为屯田郎,他推辞了;宋钦宗继位(1126),又荐举他为太常少卿,他又推辞了;再为起居郎,他还是推辞了。在宋钦宗的催促下,他只好到了京师,但是,以有病为借口请假。
宋钦宗总是问臣僚,是否认识胡安国。
中丞许翰对钦宗说:“胡安国是个超然物外的人。蔡京当政,发明了兼职俸禄制,天下士大夫没有不受他笼络的。但是,胡定国从来不为蔡京所拉拢。当时,天下人中能抵制蔡京的,实在是太少了。”宋钦宗听了后,惟有叹息,更是要留胡定国,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胡安国在朝中,虽然只待了一个月。但是,只要入朝,必定有所议论。
有同僚对他说:“有一些小事,不要去管,能放就放过去吧。”
胡安国说:“细微之处可见大,防微杜渐就是这个道理。小事不去说它,遇上大事的时候就不想说话或是不敢讲话了。”
由是,胡安国受到排挤。大家一般高,都来排排坐,谁也不碍谁,突然,出了个天天能得瑟的,会引起好多人心里不爽,但是,有的人性格如此,确定了目标,终是千难万阻,也要努力去做,胡安国即如此。在群体的作用下,他被被外放了,被任命为右文殿修撰、通州知州。
他离开朝廷时,他的儿子胡寅,留在在城里做郎官,十几天后,金兵围了都城汴梁,门客弟子为胡寅担忧,胡安国对他们说:“圣上也在重围中,谁去担忧圣上的安危?他的号令没有人听,做臣子的只恨效忠无路,已经顾不得挂念儿子了?"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胡安国去官后,适逢湘潭士人黎明、杨训备好了船只来迎接他,于是溯江而抵湘潭,至碧泉定居,筑碧泉书堂,开始著书讲学,胡安国往往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训诂,志在经世致用,他的《春秋传》,是宋代理学家以义理治《春秋》的代表作。
绍兴五年(1135),胡安国的《春秋传》成书,朝廷让他为提举万寿观兼侍读,给他一份吃饭的俸禄。
胡安国还未动身就职,谏官陈公辅上疏攻击程颐之学,陈公辅等人抨击胡安国的观点荒唐可笑。朝廷改任胡安国永州知州,胡安国推辞未就任。
胡安国年轻时,他的性格比较刚烈急燥,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古板,人至老年时,胡安国却变得淡泊了。年事虽高,且多疾病,但对于礼仪方面仍然是一丝不苟,和平常一样。
胡安国注《春秋》,“元年”就舍传求经、借经抒理,把“元”解释为“始”、“大”;胡安国完全以己意地把“元”解释为“一”和为“仁”,来阐发自我的理学思想,把《春秋》学纳入了理学的范围。
胡安国推崇理学思想中的体元与正心。他认为“元”的体是仁,是仁人之心。“元”之质即在心之内,心通过“践仁”“体元”达到与“元”合二为一,将宇宙之“元”归入人的本心,凸显了心在体认天理中所起的作用。承认良知具有先知先能作用的本领。良知是人之本心,可先知先能,具备良知,可以爱亲敬长;若儒者加以扩充而推广到天下,可以由内圣开外王。
胡安国在二程的理念上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以《春秋传》注为手段,更一步阐述了新的儒学体系。
胡安国竭力提倡理学,他反对把程颐之学列为禁学,而且建议朝廷聚集其遗书,使邪说无立足之地。他还告诫自己的弟子们要安贫乐道、言必称信、动遵礼法、不求仕进。
胡安国书法《致伯高太博尺牍》,沉着痛快中见翩翩君子,墨色淋漓中见斯人学识。凝练有力中不急不徐,每一字一笔都尽力送出,中宫紧收、结构奇特的结字,明显对黄山谷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后人所谓宋人尚意,就是指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更注重对书法的意境、情趣的追求。
本文作者卢秀辉先生作品
胡安国(1074年-1138年),又名胡迪,字康候,号青山,谥号文定,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