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实实在在的创新,而不是灌水的论文

年初的时候,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下文《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剑指SCI论文,批判“唯SCI论”。虽然hzangs就是个学术编辑,也斗胆对这一指导意见进行了解读。感兴趣可以去读读“大人,时代变了”。
当初就说过,这个文件是学术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半年过去了,也许大家已经逐渐淡忘了这个《意见》。但是领导层并没有淡忘,细心观察会发现一系列配套政策正在逐渐下达。7月9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绩效评估规范(试行)》印发,7月29日《科技部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公开。两者都是对破除“唯SCI论”的延伸,前者是新绩效评估系统的指导性文件(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破除“唯SCI论”里提到过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后者则旨在规范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问题。
阅读这些政策性文件,对于我们这些基层科研人员也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因此,hzangs将解读几条与我们基层科研人员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绩效评估规范(试行)》对国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专项的绩效评估做了宏观的规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今后的绩效评估将更加注重实效,“突出科技计划设立目的和整体实施效果评价重点评价其在解决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引领科学前沿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等方面的实际成效,以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福祉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注重实效说了这么多,总结概括一下就两点:1、是否满足国家需要。2、是否有利于国力提升。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国家发展水平,提升人民福祉。由此可见,以后的绩效评估,要么是看具有引领科学技术进步的好论文和好专利,要么就是实实在在具有实用意义的产品。以后拿什么样的基金,就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偏应用的做应用,偏基础的做基础,挂羊头卖狗肉,行不通的。
《科技部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主要旨在规范承担项目的单位的主体责任。但是也值得我们这些基础研究人员了解一下,《通知》主要在将科研诚信问题,要求规范信息报送制度,“对重大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及结果须按要求报送所在地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涉及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创新基地、科技奖励、人才工程等的,应同时报送相关管理部门。”以后再有大面积撤稿,相关管理部门会逐渐有法可依。由此可见,大家都要老老实实做研究,别想一些旁门左道,也别信一些“论文工厂”。
《通知》中还规范了奖励制度“科学、理性看待学术论文,注重论文质量和水平,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这里也就是说,灌水发小文章的时代过去了,利用灌水小文章来赚科研奖励的日子也结束了。
两个文件都在延续破除“唯SCI论”的思路。剖析一下背后的逻辑:利用严格学术诚信管理来形成红线,让研究者有底线思维;规范绩效制度,打破目前学术圈的浮躁气氛;破除基于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奖励制度,彻底掐死灌水之风。
这一系列的政策其实也在沿着过去的改革思路走——先改容易的!毕竟,抑制灌水之风容易,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如何脱离以论文评价人才的思路才是最难的。但是,不要小看领导层的政策持续性,毕竟两个一百年计划都已经完成一个了,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政策持续性。相信后续会有更多的政策逐渐下达。
为什么今年学术领域会有如此多的新政策新动作?道理很简单,说直白点,过去我们面对其他技术强国,需要学(chao)习(xi)对方技术,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不重要。毕竟,不会走的时候,怎么跑?但是,现在不同了,在部分领域(例如5G)已经开始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时候,如何继续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如何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任何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推进。因此,年初的破除“唯SCI论”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学术圈要变天了!过去可以模仿、跟随、灌水,但是未来不可以了!学术圈的未来只可能属于那些真正做出重要学术成果的人。
回归我们基础研究,面对当前的政策,我们最好的策略还是放下浮躁,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课题,将课题做大做好,产生真正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这样才可以逐渐开辟自己的一块天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