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证相参趣案
【出处】 〔明〕吴又可《温疫论》。
【原文】 张昆源正,年六旬,得滞下。后重窘急①,日三四十度,脉常歇止,诸医以为雀啄脉,必死之候,咸不用药。延予诊视,其脉参伍不调,或二动一止,或三动一止,而复来,此涩脉也。年高血弱,下利脓血,六脉短涩,固非所能任,询其饮食不减,形色不变,声音烈烈,言语如常,非危证也。遂用芍药汤加大黄三钱,大下纯脓成块者两碗许,自觉舒快,脉气渐续②,而利亦止。数年后又得伤风,咳嗽,痰涎涌甚,诊之又得前脉,与杏桔汤二剂,嗽止脉调。乃见其妇,凡病善作此脉。大抵治病,务以形色脉证参考,庶不失其大体,方可定其吉凶也。
【注解】①窘急:窘迫。②渐续:恢复。
【白话文】 张昆,字源正,年近六十,得了滞下病。里急后重,每天有三四十次,脉搏常有间歇停止,很多医生认为这是雀啄脉,必死的证候,所以没有人开药给他。请我过去诊视,他的脉搏跳动没有规律,有时跳两下停一下,有时跳三下停一下,如此反复,我判断这是涩脉。患者年纪已经很大,气血衰弱,大便中有脓血,脉象短涩,不能承担猛烈的治法,询问他饮食也没有减少,身形和面色也没有改变,声音也有力,言语和正常人一样,这就不是危重证。于是我用芍药汤加大黄三钱,之后患者大便排出大约两碗的脓块,觉得舒服畅快了许多,脉搏渐渐转为正常,下痢也停止了。几年后又得了伤风,咳嗽,咳痰流涎很多,诊脉发现和之前的一样没有规律,开了两剂杏桔汤,咳嗽止住了,脉搏也恢复正常了。后来看到他的妻子,说但凡生病时,便会出现这种脉搏。由此可见在治病的时候,务必同时参照身形、面色、脉象、证候,不能失去整体观念,才可以不失疾病的大致病机确定病情的吉凶。(郁东海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