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之一百三拾四:《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越来越淡去的甥舅之情!

《渭阳》是《诗》的第134首。这是一首甥舅情谊诗。外甥秦康公(秦穆公之子)从雍城(陕西宝鸡凤翔县)送舅舅到渭阳(渭水之北),由送别舅舅想到已故的母亲,表达了甥舅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毛诗序》认为:“《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康公之母)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这段关于诗本事的叙述,与诗意相吻合。但我们今天看来,尊敬舅舅之意很明显,而思念母亲之情很隐讳。
更神奇的是,《毛诗序》在最后一句:“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这是关于创作时间的叙述。近代学者陈子展将这一时间精确化,在《诗经直解》中,认为此诗作于晋文公由秦归国的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0年),至迟不过次年。如此精确的时间,这在《诗》中并不多见。
但是清代王先谦编的《诗三家义集疏》则认为:“赠送文公,乃康公为太子时事,似不必即位后方作诗,鲁、韩不言,不从可也。”意思是此诗的创作时间未必那么精确。无论此诗是何时可做,诗中的秦康公的“我思”才是最重要的:思舅?思母?思国?思人生?其实,后人并不确定,只是臆想而已!

《渭阳》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送别赠言诗之“一如一祖”:清朝人陈继揆的《读诗臆补》,封此诗“为后世赠言之始”;另一位清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此诗“为后世送别之祖”。客观地讲,就当前的文学发现而言,这两种说法应该是实事求是的,该诗也当之无愧。

渭    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注释:1、渭阳:渭水的北边。水之北曰阳。2、曰:发语词。3、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4、悠悠:思绪长久。我思:自己思念舅舅。一说送舅舅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5、琼瑰:玉一类美石。
《渭阳》很短,只有两章8句,32字,但却传递出很丰富的信息。秦康公送舅回国,是奉亲秦穆公之命,舅舅回国后,有秦国支持,夺得了王位,成了晋国新君(晋文公)。做为一国之储君,在渭水之北,与舅分别,馈赠珍宝时,“我思”,既有舅舅的姊妹、自己的母亲,更有其他后人未曾提及的思绪吧!
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水北。
什么礼物送给他?一辆大车四马黄。
我送舅舅归国去,思绪悠悠想娘亲。
什么礼物送给他?美玉饰品表我心。
《渭阳》是成语“渭阳之情”和“渭阳之思”的出处,表达的是甥舅之间的深厚情谊。从古及今,甥舅之情,是姻亲关系中最亲近的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是世俗中最可靠的亲情和利益关系之一,但随着中华传统“孝”道的弱化,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形成,再加上现代思潮的影响,甥舅之情已经逐渐在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