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人生》合集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杨芸熙绘制《老子绝德至行》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己丑岁志心撰老子汇通一书有感五律

来去杳无踪,千年幸一逢。

东方浮紫气,后世仰音容。

上善传天道,玄门启正宗。

苟能遵德教,我辈亦犹龙。

张红星教授注:

来去杳无踪:谓老子之神秘,生卒不详,难知难测,学界莫衷一是,不可思议。

千年幸一逢: 谓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与关令尹喜巧合一见,成就千古奇缘。

—— ————————————————

韩天佳教授评:

廖彬宇先生博览群书,对于儒释道经典无所不窥。本诗就是他阅读《老子》的读后感。同时也是彬宇先生2009年23岁时撰写《老子汇通》一书时对老子表达崇敬之情的感受。彬宇先生的《老子汇通》一书,前所未有地将老子思想用易学来加以还原,开创了以易解老的形式。充分证明了康有为的评价:“《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康有为以此一句话评价完便戛然而止,许多方家却不明就里,不敢想象的是,彬宇先生如此年轻就能做到以易解老,既明于易、又明于老。为论证《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做出了贡献。

老子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陈国苦县。据《史记》、《索隐》、《后汉书》、《礼记》、《经典释文》等著作,老子即李耳,老子的家乡在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其地春秋时属陈国,当时称为“鸣鹿”,也被称作“相”,就是说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人。老子姓李名聃,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国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朝的柱下史,管理典籍图书,是孔子的前辈,孔子曾向他问礼。

古代史书的记载不是实时更新,而常常是后世追述,使得老子在世时隶属于春秋时期陈国的苦县,被后世追述的方法而划归了到战国时期的楚国或者汉朝时期的楚国。《索隐》:“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正义》:“至天汉脩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

“来去杳无踪”:谓老子之神秘,生卒不详,难知难测,学界莫衷一是,不可思议。他的一生事迹扑朔迷离,仅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包容那么丰富的内容而且首尾贯通,这全赖作者写文章运用技巧之高超。老子的文学技巧可归纳为:

一、文简意赅,文短味长,善于三字四字构成对句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图景。后人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字数不多,多者八十余字,少者二十余字但它却像一串串的八宝珍珠,一句一理间错而不断,中间还往往押韵,以增加文章的音乐性。二、妙用比喻妙用对句。妙用比喻如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二十六章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妙用对句如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章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类。每句话都熔铸着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这就是老子妙用比喻和对句的结果。三、老子文章都很容易理解,并不是“难识微妙’,但要从他的语言运用上找出它的妙处。四、老子文章善于用矛盾说明事物相互转化的自然法则,在造句时信手拈来反正词,巧妙地结合一起使用它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如:有无、同异、美恶、难易、长短、上下、高低、前后、虚实、强弱等等。五、老子文章是以明理的散文为本。自六经以下诸子百家论述,文章皆为寓理的工具,老子也不例外,但老子文章情节结构和表现形式,则别具特色。六、老子力求文工,一个道理常以数个同义词,反复论证,再因语短而味长,理明而事核,而不觉重复;老子要文章形式从其内容不是“文章必以体制为先”;老子文章不求驾空、纤巧,而是靠实,叙述议论,辞正理备,《道德经》八十一章,从头到尾前后呼应条理清晰没有混淆之处,体现了结构服从主题的表现。

老子的结局也很神秘,相传他西行传法去教化胡人。但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不同,他没有传《道德经》,而是根据西方社会的情况又撰写了一部经典,称为《老子西升化胡经》。我们且看这部《道德经》的外文版前两章:

西升章第一:老君西升,开道竺乾;号古先生,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是以升就,道经历关。关令尹喜见气,斋待遇宾,为说道德,列以二篇。告以道要,云道自然;行者能得,闻者能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闻;是以故谈,以言相然。不知道者,以言相烦;不闻不言,不知所由然。譬如知音者,识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传;道深微妙,知者不言。识音声悲,抑音内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今按:相传老子来到西域,将道家经典改编成佛家经典,自己成为佛祖。关尹喜读了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顿悟,撰写《关尹子》留给中土,然后也追随老子西行,称为观音。

道深章第二:老君曰:道深甚奥,虚无之渊;子虽闻道,心不微丹。所以然者何?书不尽言。著经处文,学以相然;子当宝之,内念思惟;自然之道,不与子期。喜则稽首再拜:敢问学之奈何?今按:这本经书从函谷关写起,老子短暂停留,却已度化关尹,使之称为弟子跟随身边。师徒二人分别为华夏人民留下了《老子》和《关尹子》两部经典,然后相继离开中原,来到西土。

“千年幸一逢”:谓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与关令尹喜巧合一见,成就千古奇缘。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

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一个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学问,后见周朝衰败,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 本书吧”。当时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内容,共5000多字。这就是历史上老子西度过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战国 时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庄子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

《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医隐德仁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回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楚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 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遇老子,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尹真人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证位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赐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丹得绿袖,交泰霓裳,罗纹目黄级,九色之节,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元顺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别之一“楼观道”奉为祖师。关尹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于老子侧。《古今图书集成》载“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关尹喜见紫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于是,关尹执弟子礼,向老子请教,老子亦知其奇,应其所求,著道德经五千余言,留传世上,并尽传关尹以内外修炼之法。后随老子“俱游流沙,莫知所终”。

“东方浮紫气”: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历代众多景点和家庭、会所均有“紫气东来”的牌匾。紫气东来寓意吉祥、祥瑞的意思。因为古代很多官服都是紫色的,所以古人眼中的紫色就寓意着当官。紫气东来象征着大富大贵之,平安如意之喜,吉祥吉利之征,欢喜祥和之兆。紫气东来,即紫气自东而来,它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的象征。在古代,书香门第的大门都会挂上“紫气东来”的牌匾,借此比喻吉祥高照;在现代,很多老百姓在春节来临的时候,都会把紫气东来贴在门框上作为门联的横批。

“紫气东来”一词出自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列仙传》。这是我国最早一部较为系统的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一共记载了71位仙家的身世以及事迹。紫气东来一词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意思就是老子在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紫气从东而来,便明白将有大圣人经过此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后来便将紫气东”用来表示吉祥、祥瑞。

“后世仰音容”。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胡适认为,老子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国内外各地有众多的老子道观,有华人之处就有人学习老子著作。其影响已经遍及全球,德国许多家庭都有《道德经》,继孔子学院之后,中国又在澳洲等地建设了“老子学院”。确实是“后世仰音容”。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有学者认为《老子》并非成于一时,作于一人。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才”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时也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最根本规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天地万物之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就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时亦是“道术”,是侯王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当以道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当前国家“八项规定”首先就是“不扰民”。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新时代的运用。

“上善传天道”,《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 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而却又不会与物相争。它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人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平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过失。”(参看《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在“上善若水”一语之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非常坚硬的东西,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玄门启正宗”。老子被后人尊奉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学,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与《周易》和《庄子》并称为“三玄”,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又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东方三经”。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等到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仁义已不复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绝智弃诈”“绝巧弃利”,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与,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一种复古思想。与这一社会理想相适应,老子还主张贵柔处弱,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进而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坚忍负重,居卑忍让。正因如此,老子思想成为“玄门正宗。”

“苟能遵德教”,“苟”是如果之意。炎黄后代子孙,一直遵守老子留下的教诲,许多杰出人物的行为准则和家风家训中,都有来自《道德经》的语句。例如河洛康家,其始祖是洪武九年,在朱元璋的移民政策下,从山西洪洞县前来河南巩义。康百万家族是二世祖康守贵的第三子康安这一支。传到第六世绍字辈,康家人才济济,在堂兄弟十四人中有功名的就有七人。嘉靖年间,康绍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官职虽然不高,从驿丞到大使,但是所负责的都是与贸易有关事务。康绍敬组织康家子弟来往于山东与河南之间,将粮油农桑等产品进行贩卖,从他开始奠定了康家十二世的繁荣,长达四百余年。

到康家十一世祖康惠时,迎娶了福王与李妃之女,福王曾经称帝,康朱两家的联姻,使得康家锦上添花。康惠之子康大勇决定弃仕经商,这个决定得到了他母亲朱氏的支持。康大勇将康家生意从洛河做到黄河,东进山东,康大勇制造大船叫太平船,每只船可装二百石粮食,康家船队在运力上的优势,使康家财富迅速得到积累。康大勇也成为了第一代康百万。

康家十四世祖康应魁曾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牌匾,通过贿赂大臣勒保垄断了百万清军的军需服装和军用物资的十年供应权,在这十年中,康应魁为康家更是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康应魁借此也垄断了陕西泾阳的布匹市场。赈灾和修堤都是康应魁的所为。

1847年,康应魁在他七十五岁的寿诞之上,他将康家所有放贷的借据付之一炬。这是道家“知足者富”“知足常乐”思想的体现。康应魁之子,康道平制“留余匾”作为康家的祖训。康道平,字坦园,是这块匾由状元牛瑄书写。牛状元的儿媳是康道平的孙女,有了这层姻亲关系所以在匾中会有“坦园老伯”这样的称呼。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仓皇出逃。1901年下半年,慈禧在从西安回京时,路过河洛康家,康应魁的曾孙康鸿猷负责了这次的接待工作。由于八国联军的洗劫,清廷国库已经空虚,慈禧对各地政府进行了摊派,康鸿猷最终捐出所有家财,散财避祸,为国毁家。

康家的经营理念一直贯彻了“留余”的祖训,也是秉承了这个“留余”的经商之道,康家才能历经十二世繁盛,持续四百余年不衰。这个遵循中庸之道的留余思想充满了先贤们的哲学思想。就像两名武林高手交锋,招式在未用老之前,还有后招和转圜之地,才会立于不败的境地。否则,根本没有赢的可能。

“留余”是处世之道,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存在,在我们的社交活动中,给别人留有余地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留余。康家大院里悬挂着一块匾额,写着“留余”二字。上凹下凸。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正文是: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康百万”庄园过厅正上方悬挂着五块别致的匾额——留余匾,它既是康家的家训,也是康家庄园文化的象征和镇馆之宝。“进入康百万,先看留余匾”。开头以留耕道人《四留铭》开篇:“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里是引用了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铭来告诫子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禄、寿都享尽用尽占尽,要把它留给需要的人。接着,又引用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可以说把留余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又总结道:“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昌家之道就是“留余忌尽”,这句话道出了康家繁荣昌盛400年的秘诀就是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满,过犹不及。这一思想,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反映。

“我辈亦犹龙”。老子犹龙,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横跨千古的两位思想巨人,他们之间曾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孔子又是为何形容老子犹龙?龙能吞云吐雾,神龙见首不见尾。“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曾前往洛邑(今洛阳)拜访老子。他在洛阳住了几天,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事情。临走之前,老子说:我送你两句话,当临别的礼物吧。“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死了,连骨头都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重。有极高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妄想,这对你是有好处的。”

孔子怀着感激之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常赞美老子。弟子们问他:“老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飞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在云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而老子,他就像龙一样。”一句话,道出了孔子对老子的崇拜与佩服。

孔子与老子,分别开创了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一举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格局,并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而千年前他们二人的这次会面,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段有趣且意味深长的佳话。范仲淹于道学有很深的修养。他的《老子犹龙赋》深得道家之旨,“长存慈俭之宝”,“不离清净之源”。“神龙之举也,其变不穷;圣人之道也,无幽不通。”赞誉老子为见首不见尾的神龙,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治,无幽不通。“作大匠之宗师,阐无为之妙旨;唯尊道而贵德,自反古而复始。”对老子思想的阐发可谓画龙点睛。范仲淹青年时就曾结交周德宝和屈元应两位道士,周精于篆刻,屈长于《易》,三人皆善琴艺。道士程用之曾替范仲淹画像,范撰有题画诗;还与钟道士相唱和,在亳州有《过太清宫》诗云:“谁言仙道求难至,自愧阴功积未多。”

从饶州移润州,首先去拜谒道教胜地茅山。范仲淹终身躬行道家养生之术,与家人、朋友的书信中,多有涉及。但他不佞道,对庄子“为善无近名”曾给予批判。在泰州西溪时所写《赠张先生》一诗表明了他的价值取向:“清静道自生”,“读《易》梦周公”,“养志学浮丘”。浮邱子是仙人。南朝梁·沈约《夕行间夜鹤》诗: “且养凌云翅,俯仰弄清音。所望浮邱子,旦夕来见寻。” 范仲淹一生与佛道高人交往很多,每到一处必广游寺院,结交高僧道长,多有唱酬。他在《上执政书》中云:“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静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道家“清静”思想对范仲淹影响深远。

《老子犹龙赋》全文如下:昔老氏以观妙虚极,栖真浑元。握道枢而不测,譬龙德而弥尊。孰可伺珠,长存慈俭之宝;全疑在沼,不离清净之源。宣尼之启述嘉言,发挥至圣。谓此真宗之德,若彼时乘之性。每去不祥之器,剑化同归;常开众妙之门,鱼登比盛。莫不遗情宠辱,放志希夷。振淳风而胜骧有便,乐上善则游泳无疑。所谓性相近也,故可则而象之。知雄守雌,宛讶存身之际;绝圣弃智,潜疑勿用之时。至哲难偕,元功莫极。知止而过亢何有,善行而在田可则。彼飞升于天路,此逍遥于圣域。流沙西去,曾无战野之虞;紫气东来,实有召云之德。岂不以神龙之举也,其变不穷;圣人之道也,无幽不通。一则致霖雨于天下,一则宣教化于区中。背伪归真,岂逐叶公之好;长生久视,宁资豢氏之功。不然又安得深述杳冥,盛称达变?忘极而沈梭是拟,著经而负图可见。宋纤比圣,堪为折角之流;尹喜依仁,自得攀髯之便。大道卷舒,非龙何如?言豹隐者,胡能比矣;称虎变者,近可方诸。我名跻四大之间,五灵斯会;我道配二仪之际,三友非疏。故能作大匠止宗师,阐无为之妙旨。惟尊道而贵德,自反古而复始。比于或跃之灵,荡荡乎其圣如此。

“犹龙”已经成为汉语词汇。其义有三:一谓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二指老子;三称有道之士。唐·黄滔 《省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王者以御彼万国,居于九重。既体天而立制,遂如首以犹龙。”宋·周密 《齐东野语·三教图赞》:“理宗朝有待诏马远画《三教图》:黄面老子则跏趺中坐,犹龙翁俨立于傍,吾夫子乃作礼于前。”宋·陆游 《读》诗:“但说周公曾入梦,宁于老子叹犹龙。”清·王夫之《连珠》之二:“材有让乎犹龙,道有超乎维宝。”清·徐振芳《海陵寄李子微》诗:“犹龙久矣逃尘世,牵犊公然饮上流。”王毓岱《乙卯自述》诗:“覆鹿忘前梦,犹龙悟守雌。”

“我辈亦犹龙”包含“六亿神州尽舜尧”之意。但是诗人提出了前提条件,就是“苟能遵德教”。只要我们世代铭记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想,我们就能不断取得成功。从“来去杳无踪”到“老子其犹龙”,本诗首尾呼应,尽情赞颂老子形象与思想的神秘、神奇与神圣,让读者印象深刻,意犹未尽。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心得体会(9-15)

    ​道德经心得体会(九):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终有机会认真拜 ...

  •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 ...

  • 老子如何证明人特别伟大?

    此篇承接上文(老子为什么说"四大"?与佛教中的"四大皆空"相同吗?).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

  • 俯瞰美丽中国合集

    图文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俯瞰美丽中国<陕西篇> 俯瞰美丽中国<贵州篇> 俯瞰美丽中国<上海篇> 俯瞰美丽中国<江西篇> 俯瞰美 ...

  • 《美丽中国》 合集

    纪录片顶级首播包括纪录片视频点播.纪录片首播预告.顶级访谈.首播回顾等内容,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首度合作,汇聚世界顶级摄影师,穿越无数造化奇迹. 点击标题收看 美丽中国第1集 美丽中国第2集 美丽 ...

  • 关于艾灸的问答合集

    关于艾灸的问答合集 1.艾真能续命吗? 艾灸确能续命,坚持艾灸能补充元阳,补充人体生命能量,逐步减少疾病,尽享其自然寿命.<扁鹊心书>中云"保命之法,艾灼第一."艾灸不 ...

  • 儿童剧情片合集|带你感受不一样的童年!

    <小鞋子> 励志片,一部值得N刷的电影. 一部讲述生在伊朗贫困家庭的小孩,围绕一双鞋子讲述了小孩的生活. 电影有两大看点,一个是贫困的伊朗人的生活方式,另一个是小孩追求目标的执着与对生活的 ...

  • 巴黎最后的探戈,10部经典高分修复片合集

    巴黎最后的探戈,10部经典高分修复片合集 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海报  1    <她>2016 导演: 保罗·范霍文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罗兰·拉斐特 豆瓣 8. ...

  • 投稿 | 诗合集

    立夏 三更早起晚披霞,五月农桑不着家. 田野苍茫苗破土,谁人闲暇赏繁花. 小区春景 朝出晴天红日明,万枝玉树合欢莺. 翻飞千嶂归来处,馥郁香浓夏立情. 燕归来 立时天气日高温,万树临风花影纭. 又见紫 ...

  • 复旦肿瘤邱立新医生团队免费分享事半功倍的思维导图版最新最权威的肿瘤诊疗指南大合集

    肿瘤诊治的新方法和新药新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权威指南例如CSCO.NCCN.ESMO等各个瘤种.不同版本指南更新也是丛出不穷.然而,对于面对繁忙临床工作的广大肿瘤医生同仁来说,第一时间掌握这些最新资料及 ...

  • 合 集 书 单|0508

    合 集 书 单|0508

  • 【名师名家名人坛】母亲节主题诗词合集(张秀祥、吴琳玲)

    鹧鸪天 母亲节忆母 文/张秀祥(山东) 奉献终生养育恩,吃糠咽菜不嫌贫. 相夫教子竭全力,孝道尊长母爱亲. 家和睦,惠乡邻.仁慈济世古传今. 魂萦梦里常犹在,美德英名代代吟. 作者简介:张秀祥,网名老 ...

  • 《红楼梦》诗词合集:万千悲喜,终归一梦

    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世事如梦,百转千回,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 手执墨笔,曹雪芹十年如一日,写尽缱绻情思,字字泣血,句句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