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临床医案解析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三十年前的一场大雨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118篇原创文章

大青龙汤在总体上说,属于太阳病内有淤热的一种症候,即外用寒,内有热。在伤寒论里,大青龙汤分别以两个条文给予诠释:

38、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则厥逆,筋惕肉 瞤,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当有今之三两)。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本条太阳中风,是说明本来是发于阳的表虚证,呈脉浮紧的状态,表明肌表两层均被风寒所遏,出现发热恶寒身疼的表证,同时胸中蕴热,被风寒锢其外表蓄极不得外出。因为外有风寒,所以用在桂枝汤合麻黄汤中,将具有苦降酸敛之性的芍药,因为于发汗不宜,所以用石膏代替,石膏辛散凉润之性,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桂透表而出,有云腾致雨之象,所以名为大青龙汤。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这属于营气虚损,即使有热或者烦躁的症状,也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导致更加虚损,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膶的情况(呈现少阴证)这与第39条“无少阴证大青龙汤发之”互相说明。

如果遇到这种气虚之人还需要使用大青龙汤的情况,张锡纯用生黄芪 、生杭芍各五钱,麻黄钱半,煎汤一次服下,用麻黄发表,黄芪补其气虚,芍药以清虚热也。方中有黄芪 以助气分,故麻黄仍可少用。若其人已误服大青龙汤,而大汗亡阳,筋惕肉膶者,可以去掉方中麻黄,加净山萸肉一两。曹颖甫先生认为用真武汤救逆也是甚为恰当。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云:“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伤寒脉浮缓,这条是外有风寒,但因为肌肤有水气,寒湿不能作汗外泄,所以身重,扎乍有轻时,是因为内热不得外出,致寒湿之气尚未凝固而乍轻乍重。这就是太阳篇所谓“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的具体表现,病机为太阴寒湿,但症状表现在太阳表病,所以命为伤寒。那么为什么又说无少阴病才可以用呢?金匮要略讲“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是不可以发汗的。同时在脉证上,少阴病的脉微细、恶寒蜷卧与脉微弱、汗出恶风特别近似,提示与少阴证进行区别,以免强责少阴汗而误治。

此外,张锡纯也将大青龙汤视为温病的一个方证。认为此为风温。气身不疼但重的表现,与伤寒第六节温病提纲中所言“言身”相近,所以由此可见,伤寒胸中烦躁可用石膏,那么,温病其胸中不烦躁,也可以用石膏,况其证乍有轻时,在伤寒必不复重用石膏,惟温病虽有轻时,亦可重用石膏。

伤寒初得有少阴证,若温病则始终无少阴证(少阴证有寒有热,此言无少阴证,指少阴之寒证而言,少阴寒证断不可用大青龙汤。那么如果是少阴热证,原为伏气化热窜入少阴,初得也可治以大青龙汤。

由此可见,此节原本是温病治疗的一个法则:急清燥热以存真阴为先务。所以张锡纯用以治温病时,常常用大青龙汤的薄荷代桂枝,尤为稳妥。

凡发汗所用之药,其或凉或热,贵与病适宜。初得病寒宜用热药发其汗,初得病热宜用凉药发其汗。如大青龙汤证,若投以麻黄汤则以热济热,恒不能出汗,即或出汗其病不惟不解,转益增烦躁,所以于麻、桂汤中去芍药,重加石膏多于麻、桂数倍,其凉润轻散之性,与胸中之烦躁化合自能作汗,麻黄之善透表者以助之,故服后复杯之顷,即可周身得汗。

曾治一人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为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房屋狭窄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为加天花粉八钱,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云:服桂枝汤者,宜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麻黄汤者,复取微似汗,知亦不可令汗如水流漓也。但现在大青龙汤中加花粉,服汤后竟汗出如洗而病若失这又是为什么呢?

此中原有妙理。凡伤寒、温病,都忌伤阴分(津血),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禁过发汗者恐伤其阴分。

大青龙汤证,其胸中蕴有燥热,得重量之石膏则化合而为汗,其燥热愈深者,化合之汗愈多,不尽量透发于外,其燥热即不能彻底清肃,是以此等汗不出则已,出则如时雨沛然莫可遏抑。

麻黄、桂枝等汤,皆用药以祛病,得微汗则药力即能胜病,是以无事过汗以伤阴分。至大青龙汤乃合麻、桂为一方,又去芍药之酸收,益以石膏之辛凉,其与胸中所蕴之燥热化合,犹如冶红之铁沃之以水,其热气自然蓬勃四达,此乃调燮其阴阳,听其自汗,此中精微之理,与服桂枝、麻黄两汤不可过汗者,并不一样。

大青龙汤证,得病之初何以胸中蕴此大热?这是伤寒中伏气化热(温病中有伏气化热,伤寒中亦有伏气化热)。因前所受外寒甚轻,不能遽病,惟伏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升降之气化,久而化热,后又因薄受外感之激动,其热陡发,窜入胸中空旷之府,不汗出而烦躁。胸中原为太阳之府,为其犹在太阳,是以其热虽甚而仍可汗解。

临床医案解析

 1、夏季伤寒。邓某,男。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江苏中医1959;(5>:16)’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2、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处方:

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服2帖,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症减退,肢冷转温,呕吐亦比,体温降至39.4℃,但紫斑末消。血检:白血球15,100,中性88%,淋巴12X。原方加石膏30克。再服2帖,诸症基本消退,但头仍有阵发性轻度疼痛,原方再服1帖,诸症消失,神情活泼。(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3):98)

按语: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苔白、脉浮,风寒表实之象;心烦、口渴、咽痛、紫斑、舌红,内有郁热之征。与大青龙汤解表清里,正中其鸽,是获佳效。

3、溢饮。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绎,苔白。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处方:

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I0枚,甘草6克。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经方临证指南bl993:25)

按语:溢饮是水饮病的—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大青龙汤治溢饮,为《金厦要略》所载,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第39条大青龙汤证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乃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俾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4、崩漏;曾某,女,4l岁。经期不定已近一稳,每月二三次不等,时多时少,多则盈盆迭碗,势若堤崩,少则点滴如漏。

面色苍白无华,饮食无味,心悸疲乏,时而烦甚,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有关脉数,舌淡尖赤,舌苔薄白。据其脉证,疏大青龙场原方一剂,嘱密切观察其变。

隔日复诊云:温服头煎药,1小时许,周身汗出而顿爽。次日二煎温覆则无汗。现寒热已除,血亦得止。惟疲乏心悸依旧,随处归脾汤善后。半年后因他病来诊,云体虚已复八九、崩漏末作。(四川中医19833(3>:36)

按语;一然而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篇》),“亡血家不可发汗”(87条),“衄家不可发汗”(86条)。但在临证时,亦须知常达变。本案虽崩漏日久,但正气尚支,其证确具外寒内热,无汗而烦躁之大青龙证,有是证便用是方,果敢不疑,方可取效。

况仲景也有血证用汗法之例,如《伤寒论》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灵枢·热病》篇更有“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咳而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的明训。所以病因不同,治法有异,并无绝对之禁忌,要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然运用本方,应抓住外寒内热之待征,且正气可支者,否则,亦不可孟浪轻投。

5、产后浮肿。一妇人,产后浮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其夫医也,躬亲疗之,不效。年许,病愈进,短气微喘,时与桃花加芒硝汤无效。

于是请救于师,师往诊之,脉浮滑。按其腹,水声漉漉然。谓其主人曰:子之朮当也,然病犹未知时,则当更求他法,夫当下而不下,即当更吐之、和之;不当,即当发之,所谓开南窗而北窗自通。又张机所谓与大承气汤不愈者,瓜蒂散主之之类也。

主人曰:善。因与大青龙场,温覆之,其夜大发热,汗出如流。翌日,又与之如初,三四日后,小便通利,日数行。五六日间,腹满如忘。与前方百余帖,复原。(《皇汉医学》1956:209)

按语:本案叙证不全,除肿满、二便不利、脉浮滑外,当有内热烦燥,舌红之证。否则,产后习;可轻施本方也。

大青龙汤失败案例案析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

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

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乃书案云: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

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以己意。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陆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但方证的对,而仍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一书了之。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

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有救。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实由我之蒙昧所致矣。

大青龙汤过汗救逆法

临床上,当麻黄八证加烦燥具备,但有少阴证者,属伤寒“ 坏病”范畴之一,则不可妄用大青龙汤,而宜选麻辛附、麻甘附,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一旦误用,出现过汗时,《金匮要略》提出“汗多者,温粉粉之”。亡阳救急则宜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或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

大青龙汤的方药证治特点时认为:1.在麻黄汤证情基础上,兼有里热烦躁证,故取麻黄汤之义以解表寒,加生石膏以清里热而除烦;2.用于治疗溢饮兼有里热者。应该也是支持大青龙汤所治的溢饮,当见里热烦躁证。另外,大青龙汤总属发汗峻剂,方中麻黄用至六两,走表发汗、开泄力较强,不是一见溢饮就能随便用的。且汤药之峻势,根本不会因传统的“ 发越水气”的说法而百无禁忌。

同样,“大青龙汤主之”条文后面,紧接有“小青龙汤亦主之”,于无字处也间接提示需辨证而为。也即如用大青龙汤,则必须具备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特征时才能使用,特别是烦躁和无少阴证必须满足。在这点上,不仅大青龙汤,所有经方的运用都必须遵循辨证机、析方证、合药证、明常变和参体质等原则。

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公认排名第一的发汗峻剂。方中麻黄用量六两,桂枝二两,石膏如鸡子大,麻黄又是其中起主要发汗作用的药物。而制约或增损麻黄发汗的药很多,如桂枝、杏仁、石膏、芍药、五味子等。按照仲圣制方规律,当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将桂枝增量、石膏减量,那么大青龙汤发汗的排名恐怕得后延。

类似的越婢汤,麻黄虽也用六两,但无桂枝、杏仁相助,石膏用至半斤,远超大青龙汤中的鸡子大,故发汗力度减,为发越水气之剂。

通常情况下,经方发汗,很多是要有助力的,比如用桂枝汤发汗,需热粥加温覆,麻黄汤也要温覆等。同时,方中各药配比、监制、佐使,以及患者体质等,都会影响出汗与否。

当然,临床也有使用大青龙汤不发汗的,一是麻黄用量过小;二是监制之药用量比例过大;三是素体肌腠紧密,不易出汗者;四是用大青龙汤治溢饮时,邪从小便而走,非从肌表而透,当具体分析。

关注秦楚古方 | 守护人人健康

扫描二维码 咨询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