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贾康:应对大变局要强“中国之治”
本文发表于《参考消息》2019年12月11日
我想从两个视角谈谈自己的认识:一个是考世界之变,另一个就是强中国之治。
直观地看,这几年典型的发达经济体——一个是头号强国美国,一个是工业革命后崛起的欧洲,也包括其他一些相关区域,“逆全球化”的特点相当明显。人们现在经常谈论的,已是单边主义、孤立主义、霸权主义、极端主义、原教旨主义、民粹主义等等,合在一起总的感觉,就是在千年之交曾经热议的“地球是平的”、全球化加快的趋势,现在有明显变化。世界大潮流里有明显的逆流、漩涡,有波折,有摩擦冲突。我们要提高风险意识,甚至要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难以预料的惊涛骇浪。
现代化之路将越走越宽
在这样明显的变局面前,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就是时代主题并没有变,即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对全球化这个概念,也可以明确地认为,它没有终结。全球化仍然是人类文明不可逆转的主潮流。
人类社会发展,是供给侧创新推动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一种演变过程。它虽然不是直线式的,但在波浪式的曲折变化的过程中,总体还是文明在往提升的方向走。发展的大趋势,是供给侧形成的创新仍在不断出现,而供给侧在二战以后,形成了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的非常明显的社会发展推动力量和同时伴随的制约力量。
一个是从正面讲,在二战以后,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等,使全球发展成“地球村”。数字经济新时代,信息革命支撑的共享经济发展现在方兴未艾。在产业链上,总体来说全球是一个共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产业链已经共享,这是一个基本格局。
另外一个视角可以从反面讲,从制约的角度来看,非常明显地形成了核威慑。在二战的末尾,核武器用于实战,它的惨烈震惊了全世界,包括使用核武器的美国。以后形成被人们称为恐怖式的战略平衡,现在可以说已经成为极小概率的事件。
这两个视角的论证所引出的基本认识,就是虽然中国和其他经济体仍然面临种种矛盾冲突,但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的再也不可错失的战略机遇期,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言。正是因为从这样一个时代判断、战略判断的坚实的原点出发,我们在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一系列大政方针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务实进取,把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自我革命做优化的结合,走上了中国现代化有希望继续越走越宽的路径。
用确定性去对冲不确定性
从考世界之变转到第二个视角——强中国之治。
现在新的形势是中国走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位置以后,遇到了中美关系的重大变化。老大按照丛林法则,一定要全面遏制老二。如今大家都在谈论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中国要在不确定面前做好自己可选择的确定性的事情。
我们的确定性,一是有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基本认识:中国自己的和平发展,一定要融入全球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民主化、法治化这个历史潮流的主流。我们继续在这个方向上走,可做的事情非常多,在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克难,一定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同时,我们拥抱全球化,以开放来促进和倒逼改革。
所以,在认识的大框架上,我愿意强调三句话,第一是“坏事变好事”。比如中美贸易战让东北大豆有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是好事;降低关税带来的治癌药品实际价位在中国明显降低,对老百姓是好事;对于中产阶层,汽车的进口关税大幅度降低也是好事;但最主要的是,推动我们“二次入世”,推动我们“清理文件柜”,通过变法创新图强,这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第二是变压力为动力。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原来一些沉闷的东西,形式主义的僵化的东西,正好可以把它冲破。今年中央再发文件,从地方工作一线切入,2019年要作为“地方基层减负年”,破除形式主义,鼓励地方同志办实事,敢担当,有作为。冲破形式主义的沉闷局面,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推动力。
第三,我们完全有希望“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只要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哪怕我们的速度往下落,未来争取到的是5.5%-6%这个区间,这个速度仍然是美国增长速度的2倍。只要把握好中国的中高速高质量发展,我们就会继续缩小和头号强国美国的距离,最后的结果是它无可奈何地看着中国继续跟上它。当然到了2050 年,人均指标方面中国肯定还会低于美国,但整个格局会完全不一样,综合国力、制造业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我们必须打造的软实力,都会提升到新境界。
扩大内需从十个方面着手
按照这样一个“强中国之治”的前瞻,我们实现和平崛起,要从当下做到中期、长期,而当下应该特别强调的一个判断,就是要把发挥有效投融资方面的潜力作为当务之急。我们应该争取通过扩大内需,以有效投资带动市场预期向好,带动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可持续释放。
中国现在把消费看作重要的扩大内需的一个方面,但是要跟着有效投融资走,跟着我们的改革深化、高质量发展走,使之合成一体。消费可以顶一时,但如果没有前面投融资方面潜力空间的打开,在结构优化基础上的效益提高,以及由预期向好因素给出的支撑,那么它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走一段以后就一定会从高水平往下跌落。拉美有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民粹主义基础上的福利赶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肇因。
有效投融资方面可做的事情非常多,我简单说一下。
第一,是像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网。交通问题要真正治理好,提高有效供给是治本之策。东京、纽约的公共交通体系以轨道交通为主,四通八达,密度足够,能够形成有效供给,使老百姓买了车以后主要是应急和到了节假日往外开去享受生活。
第二,停车场和停车位建设。比如北京有的干道这么多年来景气上不来,缺少人气,没有地方停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三,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这方面北京的覆盖面可能是几百万人。原来六层以下的居民楼没有电梯天经地义,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且面临老龄化,同时加装电梯解决方案相当简单,因此可以以四两拨千斤式的“可行性缺口补贴”去做这些事情。
第四,综合管廊。中国的新区建设,综合管廊是标配。配套的东西我们都有,比如钢材、建材、水泥、设备、施工的技术管理、劳动力等,一样不缺。
第五,海绵城市建设。北京海淀公园按海绵城市做了一个小示范区。雄安新区也得做成海绵型城市。其他的地方,可以作出重点安排,先做起来。
第六,冷链。这方面的覆盖面极大,从农村的田头生产、种植、养殖的场景,一直引到中心城市、城镇里的餐馆和老百姓的餐桌,相关的投入、设备、硬件、建筑物、物流,应该一起处理好。
第七,特色小镇。有人担心一哄而起,但具体考察一下,如果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来做,是企业替政府把关,自然就会替政府考虑控制风险。这方面只要掌握好规范的PPP,可以积极稳妥地做起来。
第八,水利设施。中国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抗灾能力很低。水利设施的升级也是势在必行,而且有大量的投资需要。
第九,和城市群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现在城市群里的一些重点项目应紧紧抓住不放,把它们做好。
最后一条,优化生育政策。
中国加强和优化治理,从看得清楚的可做的事入手,最为关键的是要结合好的机制,一定把有限的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一定要经受市场的检验,绩效考核的约束,提高透明度,接受公众的质询和监督。把这些事情有声有色地做好,在应对未来中国和平发展机遇与挑战的过程中,强中国之治,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和大有作为的空间。(作者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任院长、首席经济学家,本文系作者在“考世界之变,强中国之治——《百年大变局》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贾 康 介 绍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一带一路PPP项目开发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公共资源竞争性配置促进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市、上海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