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 贾康: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六大问题

作为研究者,我想借金融时报年会之机,从六个方面谈一下我怎么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中央战略方针贯彻执行中,把握好金融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

首先,以金融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升级换代、引领新常态的结构优化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必须防范金融由“核心”变成“空心”的风险。作为后发经济体,中国在引领新常态、完成追赶和赶超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升级换代的实质,而非脱实向虚、陷入自我循环。

其二,金融多样化的改革势在必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融资需求,从三农、到中小微企业、到种种创业领域,它们的融资需求都应该得到有效供给,这要求金融主体、金融产品在改革中以多样化为取向,形成对应现实生活中各色需要的有效竞争与有效供给体系。

其三,打造健康、可持续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势在必行。目前,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创新发展概念下,迫切要求形成一系列的合理制度安排与操作要点。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时,一要避免在以政府公共资源体系、财政资金做后盾的情况下,所有风险都“无底洞”式归为政府承担,而应通过机制保障各参与者风险共担;二是政策融资支持对象必须规范遴选、经受多重审计,使该体系在阳光化轨道上持续运转而非陷入紊乱、甚至陷入设租寻租丧失公信力。

其四,金融与政府和资本合作机制的结合发展势在必行。PPP模式把政府与企业以法治化保障下的伙伴关系机制联系起来,再加入专业机构的参与,要形成“1+1+1大于3”的绩效升级效果。要让这种机制发挥更大效力,需要培养契约精神、专业精神,还要确立对接类固定收益长期资金市场的一套机制体系。很多的PPP期限可达30年、50年甚至更长,这种长期资金的匹配,实际上对应的是固定收益、类固定收益金融产品,它必须有交易市场,必须有现代化的运行机制。

其五,金融发展和互联网的融合势在必行。所谓互联网金融绝对不限于P2P。以华为为例,它运用自己的装备供应能力和服务供给能力,超常规发展,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世界最欠发达区域,居然可以超越传统的门店银行而形成手机银行系统,它依靠的关键技术创新供给是什么?就是移动互联。这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其发展方向一定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支持下,发展成为移动商务,再加上其他条件,匹配移动金融。

其六,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制度性突破势在必行。目前,人民币并没有完整具备所谓国际硬通货的功能和地位。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进而成为更多国家的储备货币而非单纯的结算货币,真正取得硬通货这样的地位。唯有如此,人民币才能够像美元一样真正获得铸币税收益,才能够真正配合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国梦。这要求我们在高度注重风险控制前提下,创造条件和找到合适的机会自己拆掉“防火墙”,义无反顾地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去寻求升级发展。

(本文刊载于《金融时报》2016年12月12日)

贾 康 介 绍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家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2016年出版《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供给侧改革十讲》、《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