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皮肤病学专家 | 上海华山医院王侠生教授
王侠生,中国著名皮肤性病学家,男,1934年10月出生,江苏涟水人。1957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皮肤性病学专业,1981年~1984年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研修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及皮肤毒理学,获理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研室主任、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学研究所所长,华山医院皮肤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麻风防治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副主编,《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医学理论与实践》等编委。
王侠生教授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50余年,在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接触性致敏及药物变态反应等领域成果显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皮肤科教材、专业参考书及工具书18部,包括《皮肤病学》《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实用皮肤病诊疗手册》《皮肤科手册》《皮肤科护理学》《现代皮肤病学》《皮肤科鉴别诊断与治疗速查手册》《皮肤科用药及其药理》等。其中,《现代皮肤病学》(2005年改版为《杨国亮皮肤病学》)为国内现有的同类书籍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系我国近40年来论述这一学科领域的第一部专著;《皮肤科手册》系目前国内同类书中发行量最大、最畅销的工具书之一。王侠生教授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及博士研究生9名,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53年,王侠生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
当时的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百废待兴,医疗人才匮乏,皮肤性病学更是内科系统中发展最为落后,专科人才最为缺乏的学科之一。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诊皮肤病的需求和培养皮肤科专业人才,时任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的杨国亮教授向高等教育部提出申请,希望在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增加皮肤性病学专业(旧称皮肤花柳病专业),学制4年。该建议获得高教部批准。
新生报到后,医疗系进行专业志愿填报,仅2人第一志愿填报皮肤性病学专业,王侠生填报的志愿依次为: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王侠生“有幸”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届“皮肤性病学”专业学生,全班学生共50余名。
1957年,王侠生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皮肤性病学专业毕业。
1957年本科毕业后,王侠生和另外7名学生被分配至华山医院皮肤科,科主任为我国著名皮肤病学家杨国亮教授。此后的近30年,王侠生一直跟随恩师杨国亮教授学习、实践以及开展研究工作。
杨国亮教授解放前(1932年)即开始参加皮肤科工作,是中国皮肤病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杨国亮教授率先在国内发现并报道隐球菌病、孢子丝菌病、锑剂皮炎;提出了治疗白癜风、冻疮、浅部霉菌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疤痕疙瘩等疾病创新疗法;早在1937年他就提出应用免疫学原理来诊断和治疗性病性淋巴肉芽肿;1940年率先提出了足癣和丹毒、象皮病发病的关系。作为主要领导者,杨国亮教授参与了我国梅毒、麻风、雅司、头癣、疥疮等慢性传染性皮肤病的防治工作,成绩卓著。
杨国亮教授治学严谨,在他的领导下,华山医院皮肤科的科室规模和学术影响力逐年扩大。至1966年,全科已有专科医生24名,病床53张。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平均每日600人以上,夏季达到1300余人次,甚至到2000人次。
2005年,杨国亮教授去世,享年106岁。
明矾治疗稻农皮炎,摆脱“烂手烂脚”的折磨
进入华山医院皮肤科后,王侠生除了参与皮肤科的日常门诊和病房工作,还跟随杨国亮教授开展职业性环境性皮肤病研究。
1959年,上海地区几家医院组建“稻农皮炎防治研究协作组”(简称协作组),王侠生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在上海地区开展稻农皮炎的防治研究。
浸渍糜烂型稻农皮炎(俗称“烂手烂脚”)是当时最普遍的稻农皮炎,为从事水田作业农民所特有。每年拔秧、插秧和耘耕阶段发病率最高,几乎90%的从事水稻栽种的稻农都会出现。为了解决这一困扰广大稻农的难题,协作组人员深入上海郊县的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查。最终确证,稻农皮炎主要是因长时间高温碱性水浸泡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接触部位,尤其是指(趾)蹼浸渍、糜烂,患者常自觉痛痒难忍,部分患者可继发局部感染。
协作组根据稻农皮炎病因和致病机制提出了治疗及预防措施,即用饱和的明矾盐水对手脚进行浸泡,收敛皮肤。这一方法效果显著、简便易行、费用低廉,很快便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
1978年,明矾治疗稻农皮炎研究获得全国医药科技大奖。
1987年,王侠生应邀在第十七届世界皮肤病学大会(德国西柏林)上做了题为“中国稻农皮炎防治研究”的报告。
如今,明矾治疗“烂手烂脚”在农村地区仍在应用。
1959年~1963年,上海郊县出现大量手、面部皮肤溃烂的患者。王侠生赶往松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发现,除了症状类似,患者发病前都曾大量食用水煮蔬菜,如紫云英、油菜、灰菜等,患者收治入院后,给予一般的治疗(点滴维生素C的葡萄糖盐水,个别严重病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即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临床观察并结合流行病学特征,王侠生证实这是一种蔬菜日光性皮炎。特殊困难时期,农村普遍缺粮少油,人们不得不以大量水煮蔬菜作为食物。
王侠生通过大量实验证实,紫云英、油菜、灰菜等蔬菜中含有卟啉类物质,过量食用后,体内的卟啉在皮肤暴露部位产生光毒性反应,导致局部皮肤症状。
随着国内经济条件的好转,蔬菜日光性皮炎在国内逐渐消失,目前临床上仅见偶发病例。
1969年,上海赴赣、滇、黔等地农村的知识青年中突然发的生一种瘙痒性皮炎,累及90%以上的知青,症状严重者可引发化脓性皮肤病,各知青点恐慌情绪严重。
上海市相关部门得知上述情况后,火速组建了一支医疗队,赶往病情严重的赣、滇、黔地区。
王侠生和杨国亮教授作为皮肤科医生参加了该医疗队。时值夏季,医疗队在赣南地区翻山越岭,有时一天要走百余里山路,一边对患病知青进行治疗,一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这种瘙痒性皮炎主要发生在上海知青中,当地青年罕见发病。询问病史后发现,患病知青发病前均有被飞虫“蠓”叮咬的病史,这是一种比蚊子更小的飞虫。结合这种皮炎发生、发展的规律,医疗队提出了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何蠓叮咬所致的瘙痒性皮肤病仅出现在上海知青中?王侠生在后来的研究中提出,蠓叮咬后会在人体内释放抗原物质,当地知青此前曾接触过该类物质,已对其耐受,故而不会引发皮肤病;上海知青此前未接触过该抗原物质,被蠓叮咬极易引发免疫介导的皮肤病。这一论断在第二年夏季得到了证实,上一年发病的上海知青没有再次出现同样的皮肤病。
1971年,上海城区暴发了一种新的流行性皮肤病,患者暴露部位皮肤出现红疹、风团、水疱。华山医院皮肤科门诊病人激增,据不完全统计,短短数周即有50万上海居民出现上述皮肤病症,上海居民中恐慌情绪蔓延。
为了迅速查明病因,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上海市卫生系统组建了特别调查组,调查工作由杨国亮和王侠生主持。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确定该皮肤病是由桑毛虫引起的。桑毛虫成虫全身长有200~300万根毒毛。皮炎暴发期间正值上海台风季节,桑毛虫脱落的虫毛借助大风到处飘荡。虫毛一旦落在人的皮肤上,随即释放毛管中的毒素,引发毒性或过敏反应。
为了研究桑毛虫的致病性,王侠生通过大量动物及人体实验,观察局部皮肤反应,阐明了桑毛虫毛致病的机制。期间,王侠生还收集了虫毛标本,观察搁置1年、2年、3年、4年、5年的虫毛毒性,结果发现,存放5年的虫毛仍有毒性。
1961年~1976年,王侠生长期从事“戏剧油彩皮炎”研究。
改革开放前,国内生产的舞台化妆品和油彩质量不过关,导致很多演员在长期应用化妆品和油彩后出现皮肤症状,如皮炎、色素沉着及痤疮等。
别看戏剧演员在舞台上光彩照人,其实很多演员都有皮肤问题。
王侠生在门诊观察到了上述情况后,便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深入剧院后台,观察演员从上妆到卸妆的全过程,并仔细记录演员的皮肤症状。
通过大量调查取证,并结合自己的实验,王侠生提出,油彩中的有毒化学成分可能是造成演员皮肤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后,王侠生与生产油彩的工厂联系,改进油彩的配方,用无害的组方取代了有毒的化学成分,新生产的油彩对演员的皮肤毒害作用明显减小。
“那时,很多上海演艺界人士都认识我,但我不一定都认识他们。”王侠生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笑称。
此后,王侠生对“戏剧油彩皮炎”的研究结果得到了文化部颁发的科技奖。
1981年,王侠生被公派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留学,从事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及皮肤毒理学研究,师从美国著名皮肤病毒理学家Suskind R教授。
辛辛那提大学图书馆丰富的医学文献和书籍极大地拓展了王侠生的视野。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王侠生几乎天天都泡在里面,这为他今后开展皮肤病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留学期间,王侠生深入美国当地的工矿企业,开展了大量的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和相关实验研究。
1984年,王侠生以高分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理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导师希望王侠生能够留在美国,跟随他一起继续从事职业性及环境性皮肤病及皮肤毒理学研究;另有一家美国相关企业也希望王侠生能够去工作,均被王侠生婉言谢绝,“我对祖国有承诺,我必须回去。”
华山医院皮肤科创建于1929年,第一位科主任系德籍犹太医师Frederick Reiss。1932年起,杨国亮医师开始参加皮肤科工作。之后,潘继盛、蒋以楷、秦启贤、钱戌春等医师相继加入。1947年,杨国亮医师去美国留学深造,1948年回国后任皮肤科主任、教授。此后直至1984年底的近40年中,华山医院皮肤科一直由杨国亮教授主持医、教、研工作。
1964年,皮肤病学研究室成立。1978年,经中央卫生部批准成立了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皮肤病学研究所,由杨国亮教授担任所长。
研究室除已建立的真菌室、皮肤病理室、皮肤免疫室、皮肤生理生化室外,为配合临床工作需要,还相继建立了理疗室、激光室、光疗室、皮肤外科室、白癜风表皮移植治疗室、面膜紫外喷雾治疗室及特殊治疗室。
1990年~1995年,王侠生任皮肤科主任、皮肤病研究所所长。
经过几代华山医院皮肤科人的努力,华山医院皮肤科在国内外已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日就诊人数常逾千名,年门诊量居全球之首。华山医院皮肤科接诊的病例数之多、病种之广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亦属罕见。
除担任繁重的临床医疗任务外,皮肤病研究所还是全国皮肤科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点之一。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硕土研究生7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
此外,华山医院皮肤科和皮肤病研究所还承担着为全国兄弟院校、省市县各级医疗单位培养皮肤科专业人员的任务,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当地医疗单位皮肤科的骨干力量。
2005年,王侠生和华山医院皮肤科同仁集体改版和编撰的《现代皮肤病学》出版,该书以杨国亮教授的名字更名为《杨国亮皮肤病学》(王侠生主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王侠生谨以此书纪念自己的恩师杨国亮教授。
漫漫征途,超过50%的皮肤病目前无法治愈
皮肤病种类繁多,《杨国亮皮肤病学》共收入皮肤病1500余种,大多数在目前无法治愈。以银屑病为例,我国人群的患病率为1‰~3‰,西方人患病率更高,面对此种顽疾,全世界众多皮肤病学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花费数十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明确该病的病因、致病机理,也不能提供有效的根治方法。
尽管多数皮肤病目前无法根治,但现有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还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