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中国药企引进海外在研产品案例全景扫描

授权合作在全球新药研发领域是一种常见而且成熟的商业模式。近年来中国药企研发和资金实力逐渐增强,在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引导下,国内企业越来越多地与跨国企业建立合作,通过专利许可、共享权益等方式引入国际创新研发项目。

在此,医药魔方对中国药企引进海外在研药品的交易案例进行了梳理、统计和分析,希望帮助大家对中国医药行业的BD情况有更多了解。

本文依据网上公开披露信息,同时结合企业内部调研,共收集了2007-2017年合计90项中国药企引进海外在研药品的案例。下文所做统计分析也是基于这90项案例进行。

从交易活跃度来看,国内最早只有以先声药业和三生制药为代表的零星企业积极探索引进海外在研产品这种模式,2008-2012这5年间国际药企授权中国本土企业进行药品研发的交易案例仅10项,但行业的活跃度从2013年起有极显著提升,而2013-2017年期间已超过70项。

2007-2017年中国引进在研药品项目数量

这种变化趋势的背后涉及多种因素。一方面,中国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创新药管线,引进是比自主研发更快捷的方式,同时国内药企也是希望借助与海外企业合作的方式提升国际化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跨国大药企有聚焦核心业务、剥离非核心研发项目资产的考虑,海外中小型生物医药公司则是希望与本土有研发实力的药企合作来快速拓展中国市场。

从项目引进来源看,美国、韩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各国药企均有在研项目通过授权方式进入中国。其中,美国作为创新药大国是向中国公司授权新药项目最多的国家。韩国生物医药公司近几年的对外授权许可也格外活跃,代表性公司包括Genexine、韩美制药、BIOCND、Alteogen等,其中韩美制药的对外合作最为出名,近年来与欧美大药厂成功的交易中,韩美制药是合作数量最多、交易金额最大的亚洲药厂,同时也与我国绿叶制药、再鼎医药、信达生物等达成药品许可协议(注:韩美制药的一些对外授权项目已被引进方退回,不在本文考虑范畴之内)。

中国药企引进在研项目的来源国家分布

从项目引进方来看,这90项交易共由中国的39家公司发动,较为活跃的买方除了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国内研发水平、渠道优势都非常的大企业外,还包括再鼎医药、歌礼生物等初创企业,他们也是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领跑者。

引进项目数量≥2个的中国医药公司

引入方

引入项目数

再鼎医药

8

三生制药

7

先声药业

6

亚宝药业

5

歌礼生物

4

海正药业

4

亿腾医药

4

阿诺医药

3

复星医药

3

绿叶制药

3

索元生物

3

北海康成

2

复宏汉霖

2

海思科

2

恒瑞医药

2

信达生物

2

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开放、海外研究人员回国创办或主导研发的初创企业逐渐成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主力军,而将海外具有潜力的在研产品专利引入,与CRO公司进行合作研发,是这些创新药企业的独特研发模式(VIC模式),该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充分整合。

从项目治疗类别来看,主要是肿瘤药、免疫机能调节药、消化道及代谢用药、系统用抗感染药、血液和造血器官用药,也有少量涉及肌肉-骨骼系统用药、皮肤病用药及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用药。与全球趋势相同,中国肿瘤领域也是近年发展最活跃的领域,肿瘤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相关药品是研发热点。

中国引进项目的疾病领域分布

从项目所处阶段看,中国药企引进的项目集中在中早期,II期之前的项目占80%。

中国药企引进项目的研发阶段分布

从交易结构上看,主要是分阶段付款的方式,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提成。不同项目的交易金额差距较大,这与引入药品的专利技术、疾病领域、研发阶段、授权范围等诸多因素相关。

由于信息披露完整度不同,这90项在研新药授权交易案例中,明确可知首付款的交易共28项。其中,2项为无偿引进,2项首付款为0。在剩余可查首付款的24项交易中,首付款在50万美元-1300万美元之间,其中,<100万美元占17.39%,100~500万美元占60.87%,≥500万美元占21.74%。

随着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和融入全球医药创新体系的速度不断加快,医药商务领域的国内和跨境合作前所未有的活跃,这对国内医药商务领域的高级人才资源和培养体系提出了挑战。

为此,沈阳药科大学亦弘商学院医药魔方联合推出《医药商务拓展与对外合作》高层经理研修课程,期望通过三个模块72学时、兼顾一定广度与深度的系统学习,从理论、案例剖析到实践,帮助医药BD人员提升快速发现机会、准确判断价值、高效推进落地及联盟管理的业务素养和技能,将企业的研发和商务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

更多报名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