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向《童年的水墨画》学习

教学启示备忘录

统编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营造了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所能看到的真善美。

教学用书中表述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线教师多思考单元整体和单篇学材的“学材”实践价值。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镜头跳跃,语言生动,角度独特,感情率真,寥寥数笔,勾勒出农村儿童真实典型的钓鱼、游泳、采蘑菇生活。童年的水墨画,原名《童年的彩墨画》,共六首小诗,除了课文的三首,还有《街头》、《花前》、《树下》,提供给孩子们更多的阅读,才能有表达经验的积累,因为,想象能力一定是源于阅读的。

学习这样的儿童诗,除了朗读,理解,积累表达,还能够以怎样的方式加深儿童对如何表达童年事件、传递童年情感、抒发童年的“真善美”理解呢?

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精彩的,但是正处于童年的孩子并不会如此觉得,正所谓当局者迷。也因为儿童难以审视全局,思维和眼光具有狭隘性的片面性,形象思维经验占据更多,且认知缺乏全面性,所以,评价儿童理解真善美不能仅仅在朗读或者看不见的积累中。

面对儿童理解真善美、理解儿童诗的语言风格,除了作业、积累,还能有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呢?

基于对常规课堂的挑战,对有效学习方式的创新尝试,实现“学材”价值最大化目标,我首先以自己的真实回忆,快速叙写了下水文《白马岭的古戏台》。

下水文可以说是教师的真实水平,也可以说是有意混乱的,乍一看似乎不出彩,但这是为实现教学意图展现的初衷。

因为,我提供给孩子们下水文,不是以“示范”为目的,也不是为了孩子也能照样子写出《童年的水墨画》类似的儿童诗,不是让孩子学诗仿诗,因为这样的“创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快速下水文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孩子证明自己是理解三首诗的语言形式,理解了童年的真善美。那么,手段到底是怎样的呢?

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一、常规教学,理解《童年的水墨画》叙述特点

指向语言风格,过程略

二、读下水文,梳理《白马岭的古戏台》表达内容

1、  读下水文。

2、  梳理《白》写了哪些内容:抓鱼、看戏……

3、  读写转换,关注《童》的写法,提出修改建议。(写作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分组说。)

4、  思维导图现场梳理,归类修改建议。

三、以文修文,整合比较两篇文章并作出全文修改

(一)交流:题目分类、环境语言、修辞、创意等修改建议内容。

(写作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分组分项说。)

(二)整合比较,导图出示修改要求:

1、梳理归类两文关键信息

2、给予更具体的环境描写

3、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三)交流展示修改结果。

所以,快速下水文是为评价孩子学习的真实思维水平服务的。让孩子修改下水文,既能够有效为教师减负,也是为学生减负,更能发挥“群众”的智慧,展现孩子的学习思维过程。这样实践的目标有1、读懂《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朗读体会童趣的语言风格。2、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儿童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何统一。3、形成对儿童诗的语言理解,学习课文例子的写法并在修改中迁移实践。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下水文不再是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罪魁祸首;孩子们实践的是修改,修改方法要基于课文例子的内容、写法、情感的理解;是用课文例子的语言风格进行的下水文修改,展现的是写作学习的理解过程;在提出修改建议的过程中,形成写作学习的思维拓展和冲突,展现的是对学材写法的理解;是儿童证明理解学材的学习评价展现。

这是我在尝试以快速下水文,并在学生的修改中看见写作学习的思维,优化对学生“学材”理解的评价,展现学生以学材的理解生成素养并有效落实的尝试实践。

它暂时还不具备形成经验的高度,但作为课文例子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可以一起尝试。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