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包元福|| 红山堡
红山堡
文/包元福
血色的山,不知屹立了多少年,我在盘古川,曾多少次仰望山上的城堡。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述民国时期的匪患,凶残的马匪烧杀抢掠,这座城堡,成了四方乡邻唯一的庇佑之地。
清末民初,西北之地,土匪横行,民不聊生。每当土匪进村,乡民们便赶着家畜,驮带家当,沿着村后土坡小道,向红山堡奔命而去。直至解放后,村中的老爷爷们说起往事,饱经沧桑的脸上常常是一种无奈与辛酸。
红山堡是山的名字,也是这座堡子的名称,和众多分布在武山县山头的堡子一样,堡子和山,已融合一起,不分彼此了。
这样的堡子遍布甘肃陇中的山头,是抵御侵略者的军事防御建筑。在宋代,堡作为寨的附属机构,通常拱卫着寨的安全。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在今武山县城北建宁远寨,属秦凤路秦州。
红山堡属于什么年代建的,本人不敢妄下结论断代,但在上世纪80年代,在红山堡脚下的黄土地里,我曾亲眼看到过放牛的小伙伴挖出的锈迹斑斑的青铜戈,一切迹象表明,这座古堡一定有着久远的历史。
自唐宋以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陇中地区是中原王朝抗击西夏、金、吐蕃的前沿,直至清朝同治年间,干戈再起,红山堡和耸立武山境内的大多古堡一样,也随之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佑护着这一方乡民的平安。
红山堡是座血红色的山,是一代代先民为保卫家园,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的山。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一群放牛娃曾沿着山脊的故道登临城堡,放眼远望,山底两侧的村庄尽收眼底,到了城堡,四周陡峭的山崖便是天然的屏障,要是土匪真的攻来,人们把堡子里备好的石头滚下,管叫这些土匪有来无回。
四月里,油菜花儿烂漫,黄绿相间,依围在红山堡前,恰似对那峰火岁月的祭奠;红山堡却更加肃穆庄严,静守着美丽乡村,似一位慈祥的老人俯看着这盛世的诗篇。
近些年,随着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党的一系列利民政策指引下,站立红山堡,放眼四望,郁郁葱葱,俯看盘古川,村道平平展展,满河弯生机盎然。
红山堡的年代过于久远,承载着一代代先民们的辛酸,兵荒马乱经年不断,无人记载这西北一偶的离合悲欢;也许,是由于历史过于沉甸,怕往事勾起人们伤感。
一年又一年,榜沙河悠悠地陪伴着红山堡从盘古川流过,见证了这里的沧桑巨变,仰望红山堡,一眼千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出这个山村的游子,红山堡——是挥之不去的思念。
包元福,生于武山县鸳鸯镇盘古村,18岁参军离乡,部队转业后就职于陕西咸阳一国企。诗词业余爱好者。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