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参赛“超女”的母亲的自述
赵忠心
现如今,社会上经常有这个选拔赛那个选拔赛,引起很多青少年的极大兴趣。家长也觉得机会难得,便纷纷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很多的所谓“选拔赛”或“比赛”完全是商业操作,貌似公开、公平、公正。其实,背后有不少鲜为人知的龌龊事。
看了这位参赛“超女”母亲的自述,家长再遇到这个赛那个赛的时候,也许心态会平和些:
获得2006年“超女”长沙唱区第四名的新疆“超女”张美娜,最终倒在了复赛场上。
张美娜妈妈感叹地说:
“这样的机会就一次,所以才全力支持女儿。在外人看来,女儿有名气了,人人羡慕。但对我们来说,除了花钱之外,亲戚朋友还一起奔波受累,就像一场灾难。”
当年,女儿张美娜参加5进3的比赛时,主办方邀请张妈妈去长沙。在那里,张妈妈听说很多选手通过短信公司进行拉票。看着其他选手花钱“买票”,“我赶紧打电话给张美娜的爸爸,让他在新疆移动公司买了3000张卡(超女赛制每张卡最多可投15票)家里花了4.5万元。”
在张美娜5进3比赛的前一天,张家请了30位亲朋好友,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发短信才投完4.5万张票。
张妈妈细算了一笔帐:一张海报50元,做了上百张。在长沙和美娜的“粉丝团”碰了面,把他们主动做的几百件印有美娜头像的T恤钱给补上,又请他们吃饭,总共花了两万元。
张妈妈说:“这场比赛,我们家总共花了近11万元。”
张妈妈说自己两年前就病退了,只有美娜的爸爸在上班,“现在美娜的比赛结束了,家里却欠下了9万元的外债。”
为帮助女儿实现心愿,张妈妈说全家已尽全力了。但让张妈妈搞不懂的是,“超女”比赛到底是在比什么?
“难道谁有背景、谁有钱,谁有本事在短信上砸更多的钱,谁就能走的更远吗?”
张妈妈一脸迷茫。
现如今,社会上类似这样的“选拔赛”或“比赛”屡见不鲜。很多的家长都慷慨解囊,不惜重金,争先恐后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家长的心理是,认为这是孩子锻炼的机会。
很多“选拔赛”或“比赛”,名头都不小,顾问、评委都很有来头,够唬人的。
其实,都是一些文化公司操作的。有的就是几个人鼓捣起来的“圈钱行为”。那些所谓“选拔”、“比赛”的过程,往往有很多的猫儿腻,对参赛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实际的锻炼价值。
就是在比赛中获得什么名次,很多都是无数个“并列”。凡是参赛者,都会获奖,主办者不会让参赛者“空手而归”。那些“名次”,只是给家长和孩子给“安慰奖”,让家长参赛回来用来“吹牛”而已。实际上,那是虚无缥缈,毫无价值的。
前些年,我还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任上的时候,我在网上就发现,我的名字就有几次豁然出现在这类青少年儿童文艺技能“选拔赛”或“比赛”的顾问名单上。我感到莫名其妙。
就打电话询问是怎么回事?我没有接受过任何人的邀请啊?我也不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啊?接我电话的人打听了一圈儿,说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近些年来,这类无厘头的“选拔赛”或“比赛”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家长们最好还是冷静、清醒、谨慎一些,免得上赶着花钱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