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代君王谱】高句丽(二):兴衰2
高句丽(二):兴衰2
4. 6世纪末和7世纪初的混乱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走向平世。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疆受到契丹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联合隋朝开始攻打高句丽。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高句丽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
6世纪末和7世纪初,高句丽开始与隋、唐频频交战。高句丽与百济和新罗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很复杂,一会儿是友,一会儿是敌。
(1)丢失汉江流域
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从此失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半岛中部之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朝鲜半岛中部的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对百济的攻击使百济成了朝鲜半岛的最弱者。新罗由于攻取人口众多而富饶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统一朝鲜半岛奠定良好基础。相反,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西界毗邻黄海,使其可以和中原王朝直接贸易和建立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直接从中原王朝学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新罗与中原王朝的直接沟通与联盟最终使得在七世纪中期邀请唐军赴朝鲜半岛作战,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四月,隋灭南陈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高句丽与隋朝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开皇十年(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战隋朝大军。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突袭辽西的营州,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第一次战争。隋文帝遣三十万兵分水陆两路攻打高句丽。但隋军因遭大雨,运粮困难,水军遭遇风暴,与高句丽交战损失惨重。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发现高句丽与隋朝的藩属突厥汗国缔结联盟,导致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亲率三十万军队兵分陆路和海路同时征伐高句丽,但遭到高句丽的强烈抵抗,隋军溃败。大业九年(613年)和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再次率军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和高句丽投降并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使得隋对高句丽的这两次战役无功而返。大业十二年(615年)杨广又打算进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没实行。
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衰落,早在征伐高句丽之前的大业六年(610年)和七年(611年)就先后爆发了民变,但被迅速镇压,在这之后就爆发隋末民变。619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也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3)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
隋朝攻打高句丽失利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九州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东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642年高句丽将军渊盖苏文刺杀荣留王后,渊盖苏文对唐的挑衅使唐与高句丽的关系紧张。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再一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但高句丽在渊盖苏文和安市城主(18世纪以后朝鲜的笔记小说称其名为杨万春)的带领下击退了唐的入侵。649年,直至唐太宗离世前也一直经营海军意图大举拿下高句丽。660年,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又随后的661年—662年,唐与新罗的联军持续进攻高句丽。虽然唐的攻击给高句丽带来损失,但在渊盖苏文在世期间,唐和新罗一直都没能击灭高句丽。
662年后,渊盖苏文离世后渊家族内部斗争间接导致了高句丽失去对辽东的影响力。
5.灭亡
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投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并被唐重用。渊男生率领唐军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许多高句丽护城将领见到渊男生纷纷放弃抵抗。渊男生投靠唐朝成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渊男生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丽军事信息,唐朝于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丽的兵力。十二月十八,以李世𪟝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并力以击高句丽。诏独孤卿云由鸭渌道,郭待封由积利道,在百济故地驻守的刘仁愿由毕列道,新罗金仁问由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与运粮使窦义积,皆受李世𪟝节度,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667年,李𪟝在推进途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推进受到限制,但仍然攻下高句丽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由于新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对于高句丽西线战线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后薛仁贵以策略拿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领路的渊男生顺利在鸭绿江附近集合;李𪟝等攻取扶余城后,又攻下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经过了漫长的冬天,668年春夏,各路唐朝兵力在鸭绿江边会师。高句丽发动最后的反击,唐军依然继续推进到平壤城。高句丽经过了数个月的守城,渊男产被宝藏王委派投降,但渊男建拒绝投降。同年九月十二,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平壤城门,唐军有机会攻入平壤,渊男建被俘虏投降。
与此同时,在南线由于金庾信的攻势,渊盖苏文的弟弟渊净土向新罗投降。就这样高句丽由于内部纷争,长年饥荒和唐与新罗南北联合攻击下最终灭亡。
高句丽被灭后,唐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但遭到了新罗的反击。新罗拥立投降的渊净土的儿子安胜为高句丽王(史称报德王),赏赐金姓。并协助高句丽移民策动叛乱。经过数年的反唐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后来崛起的渤海国占据。
6.君主列表(前37年-668年)
次序 |
谥号 |
韩文 |
名字 |
在位时间 |
(1)传说时代 |
||||
1 |
东明圣王 |
동명성왕 |
고주몽 高朱蒙, 추모 邹牟, 상해 象解 |
37 BC-19 BC |
2 |
琉璃明王 |
유리명왕 |
유리 琉璃, 누리 类利, 유류 孺留 |
19 BC-18 AD |
3 |
大武神王 |
대무신왕 |
무휼 无恤 |
18-44 |
4 |
闵中王 |
민중왕 |
해색주 解色朱 |
44-48 |
5 |
慕本王 |
모본왕 |
해우 解忧, 해애루 解爱娄 |
48-53 |
(2)大国时代 |
||||
6 |
太祖王 |
태조왕 |
궁 宫, 어수 于漱 |
53-146 |
7 |
次大王 |
차대왕 |
수성 遂成 |
146-165 |
8 |
新大王 |
신대왕 |
백고 伯固, 백구 伯句 |
165-179 |
(3)丸都・国内时代 |
||||
9 |
故国川王 |
고국천왕 |
남무 男武, 이이모 伊夷谟 |
179-197 |
10 |
山上王 |
산상왕 |
연우 延优, 위궁 位宫 |
197-227 |
11 |
东川王, 东襄王 |
동천왕 |
우위거 忧位居, 교체 郊彘 |
227-248 |
12 |
中川王, 中襄王 |
중천왕 |
연불 然弗 |
248-270 |
13 |
西川王, 西襄王 |
서천왕 |
약로 药卢, 약우 若友 |
270-292 |
14 |
烽上王, 雉葛王 |
봉상왕 |
상부 相夫, 삽시루 歃矢娄 |
292-300 |
15 |
美川王, 好壤王 |
미천왕 |
을불 乙弗, 우불 忧弗 |
300-331 |
16 |
故国原王 |
고국원왕 |
사유 斯由, 유 刘, 쇠 钊 |
331-371 |
17 |
小兽林王 |
소수림왕 |
구부 丘夫 |
371-384 |
18 |
故国壤王 |
고국양왕 |
이련 伊连, 어지지 于只支 |
384-391 |
19 |
广开土王 |
광개토왕 |
담덕 谈德 |
391-413 |
(4)平壤时代 |
||||
20 |
长寿王 |
장수왕 |
거련 巨连, 련 琏 |
413-490 |
21 |
文咨王 |
문자명왕 |
나운 罗云, 운 云 |
491-519 |
22 |
安藏王 |
안장왕 |
흥안 兴安, 안 安 |
519-531 |
23 |
安原王 |
안원왕 |
보연 宝延, 연 延 |
531-545 |
24 |
阳原王 |
양원왕 |
평성 平成 |
545-559 |
25 |
平原王 |
평원왕 |
양성 阳成, 탕 汤, 양 阳 |
559-590 |
26 |
婴阳王, 平阳王 |
영양왕, 평양왕 |
원 元 |
590-618 |
27 |
荣留王 |
영류왕 |
건무 建武, 성 成, 무 武 |
618-642 |
28 |
宝藏王 |
보장왕 |
장 藏, 보장 宝藏 |
642-668 |
# |
末太王, 报德王 |
安舜, 安胜 |
670-683 |
注:故国川王以前世系和在位时间有争议,仅供参考。汉书记载前14年高句丽起义摆脱玄菟郡,这应该是高句丽真正建国时间,后汉书记载太祖王死于1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