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兰溪】走进横溪镇新联村:沈氏宗祠古建筑
走进横溪镇新联村:沈氏宗祠古建筑
横溪镇新联行政村由原来的上甲山与沈宅两行政村组成。原来的上甲山行政村下辖上甲山、下陈坞、冷水湾和樟坞坑4个自然村。原来的沈宅行政村由沈宅、岭脚和里枝坞3个自然村组成。新联行政村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8亩,山地7098亩,有25个村民小组,600余户,近2000人。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山地作物和水果为业,生姜和西瓜是其特产。
上甲山自然村始居陈姓,明代自汤坞迁上甲山前落户,村以山名。清道光初沈姓自沈宅迁入定居,村袭旧名。
下陈坞自然村,明末陈姓自上甲山下迁此处山坞,取村名下陈坞,清康熙初年横溪周姓迁入定居,村袭旧名。
冷水湾自然村,世居陈姓,宋代由城头(龙城)衍分至此定居,地处山湾冷水边,村因此得名冷水湾。后又有卫姓自浦江金瓜迁入,今为陈、卫两姓合居,村袭旧名。
樟坞坑自然村,世居施姓,明洪武年间由洪溪迁入,地处樟树成片的山坞坑口,故取村名为樟坞坑。
沈宅自然村,世居沈姓,明万历年间自水阁塘迁入定居,村以姓氏得名。沈宅沈姓始祖为沈沉思,字持正,号东老先生,宋代居湖州东村。到柏社水阁塘祖为沈效生,字纯古,宋绍兴(1131——1162)中出游至婺州,后迁居浦江德政乡月泉坊水阁塘,今兰溪柏社水阁塘。沈浦,字必广,1480年左右迁沈宅。到目前已有530多年的历史了。
岭脚自然村,世居陈姓,宋代自城头(龙城)陈姓衍分迁入,因地处五六岭下,故取村名岭脚。
里枝坞自然村,世居陈姓,清嘉庆年间迁入,因地处坞中,且原有一个看山铺,村民雅称里枝坞。
在新联村,古建筑也较多,具体有:
沈宅柏香殿,清代古建筑,位于横溪镇沈宅行政村沈宅村南面。
沈宅沈氏宗祠,清代古建筑,位于横溪镇沈宅行政村沈宅村47省道北面。据《浦阳岩山派沈氏宗谱》《创建祠堂记》记载:
光绪壬午年(1882年)修谱,剩有余银四十千文。光绪乙酉年(1885年)开始筹备建造沈氏宗祠事宜,光绪丙戌年(1886年)开始采石奠基。平基之后至秋收后,每进烧砖瓦二灶。十二月初八日,竖荫堂。光绪丁亥年(1887年)三月十一日,竖门楼。十四日,竖中厅。廿四日辰时,一齐上梁。光绪己丑年(1889年)夏间,铺石板。光绪辛卯年(1891年)十一月初四日圆祠(竣工)。全村子孙祭拜祖先,沿溪三夜。自光绪乙酉年(1885年)至光绪辛卯年(1891年),时间长达7年彩告竣。
沈宅崇德堂,主体建筑为清代古建筑,位于横溪镇沈宅行政村沈宅67号西南面。明代永乐年间建造。
沈宅村120号民居,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横溪镇沈宅行政村沈宅村120号。
沈宅村115号民居,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横溪镇沈宅行政村沈宅村115号。
冷水湾陈氏总厅祠堂,清代古建筑,位于横溪镇上甲山行政村冷水湾村61号对面。
冷水湾枯童塔,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横溪镇上甲山行政村冷水湾村南面600米处。
冷水湾村69号民居,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横溪镇上甲山行政村冷水湾自然村69号。
上甲山友恭堂,清道光年间古建筑,位于横溪镇上甲山行政村上甲山村41号。
最吸引人的还是沈宅的灯会。
沈宅村灯会成立于民国二十三年(1933年),至今有8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种开展的板凳龙活动。
板凳龙活动在兰溪叫“迎灯”,迎灯有一个集体组织,称龙头会,负责活动全过程及一切资金物质的筹备,龙头会负责人由村中德高望重、能力强者担任。
每当迎灯前几天,就开始邀请亲戚朋友们看灯,吃灯饭,亲戚朋友们也喜欢带其他要好的朋友来。迎灯那天,亲戚朋友越多,吃灯饭时摆的酒席越多,越觉得体面。如下潘正月十一迎灯,往往一户人家制作好几桥灯,请亲戚朋友代迎。吃灯饭请三、五张酒席是稀松平常的事。吃完灯饭就开始迎灯,迎灯时每桥板灯2人,旁边跟着1~2人,协助迎灯,吃力时可随时换人。另外看到板灯蜡烛有问题可随时调换。等盘完灯,拆灯后,迎灯的后生便铆足劲往回跑,跑得越快越好,一跑到家,迎灯人家就开始放鞭炮,拜灶爷。然后重新摆上酒席,划拳行令,往往大吃大喝至后半夜才散席。有迎灯不小心的,特别是拆灯后往回跑时,不小心蜡烛熄灭了,主人家心里不高兴,往往吃不下饭。另外,迎完灯主人家还要给帮助迎灯的人分发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