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访红军村东山边村
访红军村东山边村
东山边村离永昌街道上石桥2华里,全村以水田为主,区域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6亩。下辖东山边、寺口、炳塘、后屋、石骨山背、马鞍山、东塘和万善岗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60户,760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养殖珍珠为主。
东山边自然村世居范姓,据《龙门范氏宗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自竹溪迁居来此,因地处东山下,故名东山边。
寺口自然村,据上孟塘《童氏家谱》载,童氏先祖童陶,后周显德二年(955)由衢州迁离相居住,不久舍宅建寺于此,寺名离相寺。其后裔童左善于寺前营建村落,村因名寺口。后童氏迁徙,钱姓入居,仍袭用旧村名。
炳塘自然村世居胡姓,有塘如炳,村以塘名。
后屋自然村世居林姓,村落处东山后首,故名后屋。为革命老区之一,1931年红十三军二师师长郑秾来兰,以此为据点发展红军组织。
石骨山背自然村世居郑姓,筑屋于石骨山背,村以山名。
马鞍山自然村世居金姓,村落处马鞍山下,因名之,又称包塘殿脚。
东塘自然村世居胡姓,村以塘名。
万善岗自然村世居杨姓,地处清代汤溪万善乡边高岗上,故村名万善岗。
说起东山边行政村后屋自然村的包塘殿,在永昌街道退休的老干部林马松最有说服力,他采写的《红二师在浙西》,深入红二师曾经战斗过的许许多多的地方,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资料,整理成书,是兰溪一本不可多得的红军历史书籍。
永昌街道东山边村后屋自然村的包塘殿是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简称红二师)的发源地。1927年2月在中共浙西特委书记兼兰溪临时特支书记姜挺和浙江省委书记卓兰芳的组织领导下,在当时的水亭区成立了一批党支部,其中就包括包塘殿党支部。这些党支部明里是农民协会,暗地里是中共党支部。农民协会高举一切权力归农会的旗帜,开展轰轰烈烈的“二五”减租运动。
1930年冬红军第十三军在攻打黄岩县乌岩镇的战斗中严重受挫部队伤亡较多转入地下。1931年初,红军第十三军一团骨干郑秾和后屋村去青田仁庄探亲的共产党员林云熙,郑炳根一起来到后屋村,居住在陈荣芳家。并与包塘党支部联系以在包塘殿内设“拳堂”教武术为名,郑秾自任师长,为红军第十三军第二师重整旗鼓。不久又联系上1928年在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手下入党的林来均相识,左右于红二师组织活动。
骨干们以老乡传老乡、亲戚传亲戚的方式,在两年半时间里先后在当时的兰溪、龙游、汤溪、寿昌、四县发展红军1599人,其中兰溪550人。后屋村东南方向的几户人家属汤溪县管,西北方向的人家是兰溪县管辖,有一个两县独特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开展红二师组织活动。后屋村大多人家是青田、永嘉等逃荒流浪于此地的贫苦农民和郑秾一样会说青田方言。该村18岁以上成年男人都参加了红军,成了远近闻名的红军村。1933年秋,混进红二师充当文书的龙游人青帮江天吉叛变通敌,郑秾、林来均、胡阿奶、李林水等一批红军骨干110多人被捕20多人殉难,红二师活动就此受到限制。后来这些隐蔽下来的红军人员与四明山游击队取得联系。开始组织金肃支队,参加抗日抗战的革命活动。